放大圖片
■《伏爾加河的締夫》
巡回畫派,是俄國藝術發展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藝術流派。正是這個藝術派別的聲名鵲起,見證了俄國知識分子的歷史價值與意義。從巡回畫派開始,沙皇政府與他們之間展開了拉鋸與角力,知識分子與政權之間的關係也顯得微妙而特別。從這個角度看,開創歷史的,往往是在瞬間一念的選擇,並不是長期的策劃或者密謀。歷史不是給定的,人在面對歷史時,需要一些抉擇的勇氣與毅力。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源起:一群被開除的學生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一個平常的日子裡,美術學院要舉行作品展覽。根據校方的要求,學生們只能夠從瑞典神話或者聖經故事中尋找創作素材,作為畫作的主題。這一命令,遭到了一群學生的強烈反對。他們思想激進,認為藝術不能夠脫離於現實生活的素材。俄羅斯大地正處在煎熬中,專制制度對人民的壓迫、上層社會腐朽不堪的生活、平民階層的痛苦哀號,深深刺痛了這些藝術家們的心靈。因此,他們向校方提出,要以現實生活中的故事為創作的素材。
不聽話的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自然會遭到校方的強烈反彈。校方不明白,這些優秀的學生為何要放棄一個可以讓自己揚名立萬的機會,而選擇一些與藝術毫不沾邊的下里巴人式的素材作為藝術的泉源。經過反覆的討論,校方決定拒絕學生們的要求。校方這樣的考慮其實還有另一個擔憂,就是懼怕反政府的思潮進入校園。在那個年代中,歐洲的民主主義思想風起雲湧,俄國作為一個封閉、專制的農奴制國家,無法自外於世界的潮流。校園之中,表面平靜,實則暗流湧動。防止一切有可能引起革命思潮的活動,成為學校維持既有體制的思維。因此,拒絕學生們的要求似乎理所當然。
雙方多次談不攏,最終決定攤牌。校方發出了最後通牒——要麼,按照學校的要求創作作品、參加畫展;要麼,就等著被學校開除。這群學生們堅決選擇了後者——他們離開了校園,並且將自己創作的作品在俄國各地巡回展出——不但在都市一般的莫斯科與彼得堡,還包括農村與外省地區,他們成立了自己的組織,巡回畫派,至此誕生。
走向生活:普希金傳統的另類延續
俄國知識分子,對沙皇政權向來沒什麼好感。沙皇政府自己對這一點也非常明白,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好在俄國是一個有文化的國家,政府不會拿文人怎麼樣,也就因此造就了文人痛罵政府、官方默不作聲的現象,一切都在台下進行著鬥爭。普希金作為俄國的大詩人,他對沙皇政府的控訴,往往帶有一些戲謔和嘲弄的色彩。但是到了巡回畫派這裡,隨著社會苦難的加重,他們似乎已經沒有了繼續開玩笑、寫諷刺劇的心情。他們的作品,在中心主題上仍舊與普希金一樣,為民吶喊,延續了這一傳統,但是在格調上,已經有了大量的灰色,顯得沉重而憂鬱。
克拉姆斯科依,是巡回畫派的領袖人物。他的作品有著靜態一般的美感,也有著動態歷史的沉澱。他最為後人稱道的一件作品,就是《無名女郎》。這幅畫猶如照片一般真實,確實是寫實主義的一件代表作。從畫中來看,女郎身處冬日,身上緊緊包裹著皮衣,頭戴皮帽,坐在一輛馬車上。這個女郎似乎要走向遠方,但是卻面色憂鬱、充滿沉思。從身後的背景看,這應當是一座大城市——哥特式建築的尖頂,象徵著人類對新生活的不斷高攀。但是,整幅畫的中心,仍舊是這個女郎。從畫中的質感,能夠判斷出她或許是屬於上流社會的一分子,有著雍容華貴的氣質,但是憂鬱的表情卻將這樣的氣質徹底毀滅。這幅畫仍舊將貴族上流社會作為描繪對象,有普希金時代的遺風,但是,憂鬱感的表達,已經將社會現實帶入到平民社會中。試想,在一個社會中,如果連上流社會的人都焦慮不堪,那麼,平民社會的百姓又當如何呢?正是這種畫在其外、意在其中的手法,奠定了這幅畫的歷史意義。無名女郎,是整個俄羅斯社會的寫照,國家呈現出的衰敗與不安,讓每一個人都不能夠倖免,正是這種生活意境的刻畫,奠定了巡回畫派的價值,也讓他們與生活的真諦息息相關。
巡回畫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蘇里科夫。他的作品以擅長書寫歷史畫卷而聞名。被稱為「三部曲」之一的《近衛軍臨刑前的早晨》,是俄國真實歷史畫卷的刻畫。這幅歷史畫取材於彼得大帝實行政治改革中發生的事件。當西歐已進入發達的資本主義時,俄國還處在落後的農奴制社會。1689年彼得一世在俄國執政,決心實施改革以改變落後面貌。新政措施以新法管理國家,興辦工廠,改組軍隊,設立常備軍和海軍,全盤移植西歐文化等等。這些改革使國家強大了,但它破壞了舊有體制和傳統,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地傷害了民族自尊心,引起了舊勢力的反對,當1698年彼得大帝秘密出國訪問時,他的近衛軍趁機謀反,彼得大帝立即回國進行鎮壓。這幅畫就是真實地描繪在莫斯科皇宮廣場上處決近衛軍的情景。
這是一幅構圖宏大、人數眾多的畫面,畫中人物體現兩種敵對勢力的尖銳衝突:畫幅的右面是以彼得大帝為代表的改革派,彼得為捍衛改革成果,為使國家強大,在外國使節支持下,在他的常備軍保護下,在實施具體改革的緬希柯夫幫助下,對造反者嚴厲鎮壓,他騎在馬上穩如泰山,是一位自尊自信的英雄;而在他目光所視的另一面則是被行刑的近衛軍士兵和來訣別的親屬,以及圍觀的群眾。近衛軍是在保守勢力慫恿下起來造反的,他們想維護自己的舊有傳統和古老習俗,捍衛自己民族的自尊,所以他們個個都表現出寧死不屈的精神氣質。畫家塑造了一群具有鮮明民族性和個性的人物典型形象。畫面左邊那個紅鬍子的近衛軍怒視彼得大帝,而轉首的彼得,也以目光相對,在這猛烈的心理決鬥中,表現了兩個陣營互不妥協的堅決性。在這幅畫中雙方雖然是敵對的,但在畫家的心目中他們都是英雄,彼得是捍衛改革的英雄,而近衛軍則是捍衛民族自尊的英雄。他贊成彼得改革也同情近衛軍,為此他在人群中畫了一些妻子、母親與兒女來刑場訣別的悲慘場面,著重畫了孤兒寡母的形象,令人傷心同情。為了表達畫家的同情心,將自己的女兒——畫中那個戴紅頭巾的可愛小女孩也畫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