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明就讀中六,品學兼優,與一般中學生沒有分別,喜歡上網、看電視、閒時與朋友逛街購物……一次面談中,他告訴我,喜歡了班上男同學,嘗試表露心意,但這次表白,卻令志明陷入「失戀」及痛苦深淵。
他不但要承受被拒絕的痛苦,更失去一個朋友。他明白這是個難以接受的「邀請」,也害怕他人目光,所以一直努力把這份情埋藏心底,直至遇上我……
雖感難接受 不傷害抨擊
坦白說,當聽過他的心事後,我也感到有點難接受,而且立刻想起過往與「他們」接觸的經歷及自己的信仰立場。我的立場是:不會傷害或抨擊「他們」,但彼此最好總保持適當距離,河水不犯井水,畢竟我沒有輔導同性戀者經驗啊!
故此在傾談過程中,我嘗試吐露立場、經驗及感受,但他似乎沒有被難倒,反而在我坦誠地說出想法後,他更滔滔不絕地與我分享心路歷程,讓我漸漸明白他的內心掙扎。
父母未體諒 高壓限自由
表白約半年後,他主動提出要向父母坦白,因他希望獲取他們的諒解與支持。但事與願違,這舉動沒有使他立刻獲得體諒及接納,反而令他們掉進另一個深淵。父母為了扭轉他的性取向,軟硬兼施。起初他們嘗試透過溝通來游說兒子,但當溝通「失效」,他們便以「權力」限制志明「自由」,企圖控制他的一舉一動。
主流與小眾 可求同存異
社會上確實存在不同形式和種類差異。當我們是「主流」時,該如何面對「小眾」呢?處身一個開放及開明的社會,我們更應尊重及聆聽「小眾」聲音,最好可求同存異,這樣家庭、學校或社會才可達致真正的和諧。 ■撰文: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梁志光
查詢電話:2527 3171
歡迎瀏覽:http://www.hkfws.org.hk
(標題和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