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梁光漢建議經常飲酒的人,應控制自己的飲用量,減低酒精對身體的傷害。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林曉晴)不少人知道飲酒多了會傷肝,但原來飲酒也有可能致癌。消委會測試36款中式酒類飲品,發現當中有34款含有可能致癌物質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由每千克0.01毫克至0.26毫克。消委會表示,香港並無法例規管發酵食物和酒精飲品的氨基甲酸乙酯最高限量,也無相關國際標準,建議經常飲酒的人士,應控制飲用量,以減低酒精對身體傷害。
發酵產生氨基甲酸乙酯
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種可能致癌物質,是食物在發酵或貯存過程中天然產生的物質,普遍存在於發酵食品和飲品中。消委會參考內地行業標準(SN 0285-1993),測試36款中式酒類飲品,當中包括16款紹興酒(包括花雕、女兒紅、加飯酒、黃酒等)、8款糯米酒及12款梅酒產品,樣本售價由24.9元至270元不等。
測試結果顯示,當中有34款驗出有氨基甲酸乙酯,各類酒精飲品的含量差異甚大,當中紹興酒樣本的含量由每千克0.08毫克至0.26毫克;糯米酒樣本則由微量至每千克0.07毫克;而梅酒樣本則由每千克0.01毫克至0.15毫克。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副主席梁光漢表示,氨基甲酸乙酯對於飲用量高的人,有潛在健康風險,但本港和國際並沒有規管食物和酒精飲品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法例,建議經常飲酒的人,應控制飲用量,減低酒精對身體的傷害,而兒童、青少年及孕婦更應滴酒不沾。
避免暴露在強光下貯存
食物安全中心表示,已向業界發指引,包括避免產品暴露在強光下、使用適當的隔熱貨櫃,和配合付運時間和適當的貯存設施等,以減少酒精飲品內氨基甲酸乙酯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