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上星期提及那位在藝術界頗活躍的非藝術家友人,問過藝術家註冊能否成功推行的問題後,拿起筷子,夾了粒燒賣給我,隨口說出一男一女的名字,問我他們有沒有潛質成為粵劇接班人?這個世界沒有「免費午餐」,又多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我問那位友人,他所說的「粵劇接班人」是要接票房,還是要接行當?他應道:「問你當然是想知道在你眼中,他們二人有沒有機會成為偶像?」可能讀者會奇怪他問一個不是從事粵劇工作的人的意見,是不是找錯對象呢?其實那位朋友和我相識接近二十年,所以知道我在未接觸粵劇前是負責電台的流行音樂和電影節目,而且是在最光輝的年代,雖然是在政府電台工作,但也算半個身進入了娛樂圈,對於唱片公司和電影公司捧紅新人的方法,多少也有點認識;所以每次他有意投資娛樂和演藝事業,總會請我吃飯,聽聽我的意見,而且也多次因聽了我的意見避免了損失。只有本年初,因我沒有時間跟他吃飯,阻止他投資舞台劇,結果他損失了一筆金錢。
坦白說,我只有能力判斷一個新人能否成為一位好演員,但絕對沒有未卜先知的能耐預測他能否成為偶像,因為偶像是講觀眾緣,觀眾喜愛,任何缺點都變成優點,所以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我看過無數老行尊摔破了鏡眼,不捧的忽然紅起來,力捧的市場卻全無反應。所以,我聽了那一男一女的名字,認為她們只要繼續努力,一定可以在本地粵劇舞台立足;至於能否成為偶像,暫時看來機會不大,主要原因是他們只在粵劇舞台出現,缺乏跨媒體的協同效應,尤其是電視和電台,這兩大媒體群眾基礎大,曝光可助提升知名度,用句推廣的術語來形容,很快便進入了市場。當然今天宣傳渠道已經不僅阻於電子傳媒,互聯網和手機都是針對特定群體的利器。
簡單地說,有實力的藝人一定可以做好演員,但不一定成為偶像;成為偶像的藝人,可以是具實力的好演員,但造詣平庸的也大不乏人,最重要還是鴻運當頭。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