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製藥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高尚事業之一,但當輝瑞、強生及葛蘭素史克等多家歐美藥廠接連爆出以不法手段推高盈利醜聞,藥廠濟世為懷的面具正被撕破。
輝瑞2009年曾因止痛藥Bextra的部分藥效未經證實,須全面回收兼被罰款;今年4月,強生被控隱瞞藥物風險;葛蘭素史克前日又因非法行銷遭當局重罰30億美元(約233億港元)。
各大藥廠此刻似乎都在「賭大細」,因為只要一種處方能避過當局監管,帶來的收益往往遠超所須承擔的法律後果;不難想像,藥廠為了在競爭激烈的業界立足,只要自信藥物安全無虞,將不惜干犯法律,甚至置人命於不顧。
在2007至2010年間,印度有近1,730人在接受西方藥廠的臨床測試後死亡,超過15萬人慘成「白老鼠」,參與至少1,600項藥物試驗。藥廠在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進行臨床試驗,可令研發成本大減六成,變相提高盈利。
這已與製藥的目的背道而馳,可是,很多藥廠雖然慢慢步向聲名狼藉的不歸路,人們仍不得不承認,沒有他們,無藥可治的病痛必將危害更多的人。
說到底還是錢在作怪。研發人員以製藥救人為己任毋須懷疑,不過從藥廠財政年報可見,花在廣告行銷的開支絕對高於研發,這種差異意味製藥始終是一盤生意,當利潤最大化成為目標,原則便須讓步了。 ■林嘉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