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焚書坑儒
亡佚文獻,是指歷史上確曾存在而後來又亡失不傳或已不見的獨立流傳(包括存於叢書中者)的單位(部、冊、卷、篇)文獻。散佚文獻,是指按一定的標準(人、時、地、文體等)輯匯全集(詩、文總集、別集)時,其所需文獻的一部分散見於諸書之中,即需從諸書中逐一輯出的那部分零散的以篇為單位的文獻,以及全集當收而棄漏之文獻。
亡佚文獻又可分為全佚單位文獻和缺佚單位文獻。就一「部」(書)而言,有全佚之書和缺佚之書;就一「篇」(文)而言,有全佚之篇和缺佚之篇。全佚之書,是指作為獨立的文獻(書)單位形式已經一頁不存的佚書,如《三國志序評》。缺佚之書,是指作為獨立的文獻單位尚存,但已殘缺不全。所存並非原書完,可謂部分佚書,如《晉書》。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圖片為資料圖片
亡佚之書,簡稱作「佚書」,最初作「逸書」,始見於《史記.儒林列傳.伏生傳》:「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孔)安國以今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滋多於是矣。」佚書一詞晚出。據曹書杰所知,始見於北宋歐陽修《日本刀歌》:「徐福行時書未焚,佚召百篇今尚存。」輯佚學所講的佚書(逸書、遺書)、是指原有其書而後代毀亡、散失不傳的書。即作為獨立的單位文獻確曾在世間存在流傳過,而在後世作為獨立的單位文獻又確實不存的亡毀、散失的書。
古籍亡佚情況概述
書厄是指中國歷史上發生的造成大量書籍亡佚殘缺的劫難。中國歷朝皆有保管檔案的機構,周朝為天府,漢朝為蘭台、東觀,唐朝為史館,宋元為架閣庫,明朝為皇史成、內閣大庫、大本唐、古今通集庫,清代為內閣大庫。
五厄的說法,出自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秘書監牛弘上書「以典籍遺逸,上表請開獻書之路」,提出「五厄」之說:一為秦始皇之焚書,二為西漢末赤眉入關,三為董卓移都,四為劉石亂華,五為南朝梁末魏師入郢,梁元帝下令焚書14萬卷。明代的胡應麟又提出續「五厄」:隋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江都焚書為一,安史之亂為二,黃巢入長安為三,靖康之變為四,南宋末伯顏軍入臨安為五,總結為「十厄」。
這「十厄」只數到宋末元初,明清以來的都未曾計入。其中除秦始皇所焚為私人藏書的外,其他都是指政府公藏。另外,關於「首厄」及第二次書厄的所指,至今還存在著爭論。對於「首厄」,有的學者認為應該定在秦孝公之時,即秦在商鞅變法之時曾進行的一場大規模焚毀先古政治典籍的活動;對於第二次書厄,有的學者則認為應始於公元前207年項羽進咸陽的火燒秦宮,項羽才是第二次書厄的製造者。
書厄觀也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發展。如近人祝文白的「再續五厄論」,還有「十二厄」「十六厄」等說。它們或是追溯到更早的書厄,或是納入一些小厄,或是續接宋末元初,繼述明、清、民國、抗戰、文革時期的書厄。其實,這些書厄論都受前人影響,幾乎都以時間為定式,均以兵燹之災為核心,只不過是對「五厄」「十厄」進一步細化或追加了一些補充,均被歸為「書厄史記錄派」。
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發生在中國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西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於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時,丞相李斯進言說:「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立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意見將不是秦國記載的史書一律燒毀,連民間收藏的《詩》、《書》諸子百家等著作也一併燒掉。「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秦始皇本紀》,《史記》卷6,《國學基本叢書》,上海商務印書館。 )
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裡誹謗秦始皇,並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全部坑殺,此為「坑儒」。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書同文,車同軌」,為消除異說,下令史書除秦史和博士官所藏外,一切史書和民間所藏《詩》《書》及百家雜語一律燒毀。至此,先秦典籍,百家之傳,焚毀殆盡。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官方當局有意識地毀滅文化的舉動。自此以後,中國「歷朝歷代,大抵是走的一條路子。凡是皇上不喜歡的思想、不喜歡的書籍,只是一味地禁,一味燒。」(陳四益《何事亂翻書》)
然而,正如清人有無名詩雲:「焚書只是要人愚,人未愚時國已墟。」(引自《國朝典故》(全三冊)[明]鄧士龍 輯, 許大齡 王天有主點校,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第1604頁)秦始皇以為通過焚書來愚弄民智,以為意識形態的純潔化就可以保他的萬世帝業。可不過二世,他的帝國便被滅亡。
因此,唐代詩人章碣在《焚書坑》挖苦道:「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秦始皇焚書,並未燒掉兵書、農書和醫書,但是《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兵書、農書和醫書大多亡佚。《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兵書多達56種,流傳至今只有4本(包括殘本)。這是因為儘管歷代統治者常常窮兵黷武,但他們總擺出一副「稽古右文」的樣子,對兵書諱莫如深,因此這些書也亡佚了。
梁武帝之時,史家稱其「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但在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侯景攻入建康圍攻宮城,太子蕭綱派人焚燒東宮台殿:「至夜,簡文募人出燒東宮台殿遂盡,所聚圖籍數百廚,一皆灰燼。先是簡文夢有人畫作秦始皇,雲『此人複焚書』,至是而驗。」梁元帝承聖三年十一月甲寅(西元555年1月10日)晚上,江陵(今湖北荊沙市江陵區)被陷,梁元帝將所聚古今圖書十四餘萬卷全部燒掉。他對人說:「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經他這一燒,南朝歷代所收藏書籍至此消亡殆盡。
江陵焚書是梁元帝主動犯下的罪行,因為魏軍兵臨城下時並沒有焚書的必需,他要戰要降也與是否焚書無關。在他被俘後曾被問到焚書的原因,回答是:「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這固然說明他至死也不了解亡國的真正原因,或者知道了而不願承認,但也證明了他一生愛書,愛讀書,由極度的愛突變為極端的恨,要讓這些書成為他的殉葬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