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嚴子陵釣台.富春江小三峽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這是清代詩人劉嗣綰詠富春江的名句,可謂對富春江最美一段—桐廬境內如詩如畫的秀美山水的真實寫照。詩中桐廬江即桐廬的母親河富春江,桐江是富春江在桐廬縣境內的別稱。它與新安江同為錢塘江的中上游,自淳安、建德一路東行,從梅城三江口向東九十里,來到桐廬,再流入富陽、杭州,由錢塘灣入海。
富春江上溯新安江,下接錢塘江,兩岸山水清秀,景色優美;名勝古蹟甚多,人文底蘊深厚。翻讀中國美術史,趙孟頫、鮮于樞、沈周、徐渭、董其昌、黃賓虹、吳湖帆、劉海粟、潘天壽、張大千、傅抱石、李可染、葉淺予、陸儼少、謝稚柳、黎雄才、吳冠中、程十髮等都在富春江留下丹青寫照。黃公望是一個雲遊四方的全真派道士,但晚年最終歸隱於富春山,創作了許多以富春山為題材的山水畫作品,如《富春山居圖》、《富春大嶺圖》、《九峰雪霽圖》、《秋山招隱圖》、《溪山雨意圖》等等。尤其是以富春山為題材的《富春山居圖》,是富春江繪形繪色的寫真。相傳,黃公望為創作《富春山居圖》,多次到桐廬遊歷、寫生,還曾在釣台所在地富春山對面的嚴陵塢村搭草篷居住。經過十多年的觀察,完成了此傳世名作,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用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其實此畫原名應是《富春山圖》,國家一級美術師、河北山水畫研究會名譽會長江楓經過長期研究,並撰寫了《黃公望與富春山》一書指出,《富春山居圖》實為《富春山圖》,黃公望畫作的實景地正是在桐廬富春江。
《富春山居圖》實為《富春山圖》
現在流傳於世、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有二卷,一是黃公望的真跡《無用師卷》,二是贗品《子明卷》。《子明卷》原收藏於收藏家唐宇昭處,於乾隆十年(1745年)流入乾隆內府,流入內府時題名為《山居圖》,為乾隆酷愛,隨身攜帶,在畫上題跋多至45處,可見乾隆對《子明卷》喜愛之深切。可是第二年,即是乾隆十一年(1746年)丙寅冬,《無用師卷》由大收藏家安岐處流入乾隆內府。這下乾隆犯了難,經過一番鑒定,乾隆犯了一個大錯,將贗品《子明卷》定為真跡,而將黃公望真跡《無用師卷》反而以「筆力苶弱」為理由定為「贗鼎」,是非完全顛倒。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始得正名,洗去塵冤。
江楓指出,當初乾隆還犯了第二個錯誤,《子明卷》入宮時題名是《山居圖》。乾隆在《子明卷》上的題跋中有一條丙寅長至後一日題跋,題跋中寫道:「向之題山居者遺『富春』二字……書之舊圖而正其名曰《富春山居雲圖》」。說明《子明卷》原名《山居圖》,入宮後在乾隆十一年夏天給乾隆「正名」為《富春山居圖》了。而在乾隆十一年丙寅冬天,《無用師卷》收入乾隆內府。考安岐著作《墨緣匯觀》,《無用師卷》的題名是《富春山圖卷》。《無用師卷》的收入又讓乾隆犯了難,因為夏天時已將《子明卷》正名為《富春山居圖》了。乾隆判錯,誤將《富春山圖卷》(《無用師卷》)定為「贗鼎」打入冷宮。此後,《無用師卷》消失了幾十年,待在嘉慶朝《石渠寶笈三編》中出現時,已被改名為《富春山居圖》了。這就是兩卷《富春山居圖》的由來。
查閱了歷史文獻,江楓發現自黃公望於至正十年完成創作,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三百八十多年中,包括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明.汪玉珂《珊瑚網》,以及清.安岐《墨緣匯觀》、明.鄒之麟在《無用師卷》上的題跋,有二十條左右的文獻記載都題作《富春山圖》或《富春山圖卷》。「《富春山圖》與《富春山居圖》雖一字之差,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黃公望的《富春山圖》,是以富春山風光為題材內容的作品,它描寫的對象就是浙江省桐廬縣的富春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