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遺體改殮易棺之謎
1929年5月,南京政府正式拉開奉安大典的帷幕。5月20日下午2時,孫科與協和醫院的史蒂芬醫生來到碧雲寺,在守靈人員協助下,將中式楠木棺(即「第三棺」)內的防腐液放凈(有關資料記為「保護油」,這一細節表明,孫中山的遺體是浸在棺中的防腐液即「保護油」裡的),史蒂芬將遺體揩凈後用白色繃帶包裹周身,然後移入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暫時重新放回石龕之內。這是「第五殮」;涉及的兩具棺槨仍為舊物。
第五殮仿照回教葬禮
22日晨7時,迎櫬專員指揮守靈衛士將靈櫬移到金剛寶座塔前下方的普明妙覺殿。8時許,宋慶齡等人趕到,由史蒂芬醫生及助手、護士將遺體以白綢裹縛,並為孫中山理髮。接著,孫科等人為孫中山更衣。原來是準備穿中山裝的─這是最恰當的方案,但醫生比較有經驗,說人的遺體長度比生前要縮短好多,中山裝需要身架雄偉,並不適用。所以,最終是仿照回教葬禮的方式,內裹白綾、外著長袍馬褂。
更衣完畢,在宋慶齡等家屬的守視下,由孫科等人將遺體移入另一具新棺─特製的美式銅棺。這具棺槨是1925年決定將孫中山土葬之後,治喪處特地向美國訂購的。依次排來,此為孫中山遺體的第六殮;這最後一具美式銅棺則是「第四棺」。11天後,這具承載孫中山遺體的銅棺安置於南京中山陵。
孫中山所換下的衣物置於中式楠木棺(即「第三棺」)內,依然存在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的石龕內,並以石材封閉兩端的卷門,作為「孫中山先生衣冠塚」,供後人瞻仰。而奉安時停靈的普明妙覺殿則闢為「總理紀念堂」;1956年以後改為「孫中山紀念堂」,那具蘇製「水晶棺」(即「第二棺」)便存放在紀念堂內。
「第一棺」抗戰期間流失
如此,孫中山使用過的四具棺槨中,三具已有歸處,惟有那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卻似乎不明去向。據有關資料載,1929年7月,在紫金山麓的小茅山萬福寺設立的一個「奉安紀念館」,展出與奉安大典有關的文物及各界贈送的禮品,那具美式沉香木棺(即「第一棺」)也陳列其中。由於萬福寺地處偏僻,1931年,紀念館被移到山下的四方城附近。但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後,紀念館被徹底破壞,所有物品全然流失而不知下落,其中自然也包括那「第一棺」。如此結局,實在讓人遺憾。(三之三,完) ■來源:《報告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