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閒話「甚麼東西」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8-21]     我要評論

廖楚強

 甚麼東西,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東西」在這裡是一個貶義詞。但很有趣,東西本是指方位,即東西南北的東西,這原來是一個中性詞,無所謂褒,也無所謂貶。但為甚麼後來逐漸泛指為物體或人的代名詞呢?查遍古籍,不得要領,只好推而論之了。

 「東西」兩字怎麼從方位詞變成一切物體的代名詞呢,這是因為日出為東,日落為西,從東到西,太陽就可以照射人間萬物,因此人們就很自然地把「東西」作為萬物的代名詞了。《南齊書.豫章王嶷傳》:「上謂嶷曰:百年復何可得,止得東西一百,於事何濟。」宋王溥《唐會要.逃戶》:「大中二年(848年)制,所在逃戶,見在桑田屋宇等,多是暫時東西。」由此可見,早在南北朝時代,就開始有人把「東西」兩字當作物體的代名詞了。

 關於「東西」當作物體代名詞,民間傳說宋朝也有一個典故:宋朝的著名理學家朱熹,有一次在街上看見他的友人盛溫和手拿一個竹籃子,說他要去市場買「東西」,朱熹便問:「為甚麼不買南北?」盛溫和回答道:「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與金都可以裝在我的竹籃子裡。而南方屬火,北方屬水,我的竹籃子怎麼能裝水與火呢?所以我只能買東西,不能買南北。」這雖然是一則民間趣談,但可以旁證,「東西」兩字從宋代以後,就更加廣泛地被當地民間當作物體的代名詞了。明朱有燉《豹子和尚自還俗》:「我又無甚稀奇物,我又無甚好東西,他偷我個甚的?」又《紅樓夢》第三十五回:「鳳姐笑道:『這一宗東西,家常不大做;今兒寶兄弟提起來了,單做給他吃』。」《儒林外史》第三回:「這都是別人家的東西,不要弄壞了。」

 「東西」兩字,從方位詞,演變成為物體的代名詞,但仍然是屬於中性詞,還是無褒無貶。但後來又為甚麼發展成為罵人的貶義詞呢?這裡當然也是有點「學問」可以推而論之。因為人是有靈性,有人格的,而物體包括一切動物就沒有這種靈性和人格。所以人才會被稱之為萬物之靈。對一個人的蔑視或謾罵,順理成章的就把他形容為不是人,而是物體或動物。如常常聽見有人說某人像個「木頭」,某人笨如「牛」,這些都是屬於「東西」,所以東西一詞就變成罵人的貶義詞了,即某某人是「甚麼東西」!元朝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但犯著吃黃薤者,不是好東西。」《紅樓夢》第一○三回:「糊塗東西!有要緊的事,你到底說呀!」到了現代,用「東西」一詞比喻人那就更普遍了。老舍《二馬》第三段一:「看那老東西的臉,老像叫人給打腫了似的!」賀敬之《放聲歌唱》詩:「天啊!叫我怎麼養活呵,這個可憐的小東西?」

 關於「東西」一詞的妙用,《閩都別記》中記述過一則民間故事。說是明朝福州有一位喜歡嬉戲遊樂、玩世不恭的秀才,名叫鄭堂,家住安泰橋邊的朱紫坊巷內。明武宗正德年間,福州有一個官員橫行霸道,欺壓百姓。有一次這個官員要慶祝自己六十歲生日,竟在朱紫坊巷口搭了一個戲台。而巷口正是福州最熱鬧的南街(現稱「八一七路」)這個戲台就把朱紫坊巷口給堵住了,巷內的人要到南街,必須屈身從戲台底下穿過,很不方便。當時鄭堂出來抗議,要求拆掉戲台。而官員則氣勢洶洶不肯拆,但當時正值夏天,看見鄭堂正在和兒童們嬉戲,身穿反面的大棉襖,手拿一把扇子,覺得好笑,忽然想起要戲弄鄭堂一番,於是就對鄭堂說:「要我拆戲台也可以,但必須對我的對子,對得通就拆,對不通我就不拆。」鄭堂本是一個做詩聯的天才,於是立即答應和這個官員打賭,隨即那官員就順口說了上聯:「穿冬衣執夏扇不知春秋」,鄭堂聽了立即應了下聯:「朝北闕鎮南邦沒有東西」。這裡的「東西」是一個「雙關詞」,一方面是指方位,因為朱紫坊這條巷,是從東向西的走向,非常切題;另一方面又是罵這個官員是「甚麼東西」!官員聽了無話可說,在盛怒之下便下令將戲台拆掉了。這當然是民間傳說,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相關新聞
我們雕塑,故我們在 (圖)
「我們雕塑 雕塑我們」展覽 (圖)
黃子珊《煉》 (圖)
郭停女《禾刀木》及《木色》 (圖)
陳沁昕《死物的自我毀滅》 (圖)
朱淑玲《包裝罪行》 (圖)
姚君豪《收藏一個名叫孤獨的海洋》 (圖)
陳正文《槍》及《蓮花》 (圖)
黃振欽《重置時光》 (圖)
李雪盈《烏嫁》 (圖)
創作對談:用攝影訴說印尼華人的故事 (圖)
《印尼華人回教徒(2007-2009)》庄吳斌攝影個展 (圖)
歷史與空間:張綱扶民「維穩」 (圖)
豆棚閒話:閒話「甚麼東西」
開卷有益:十年《讀書》情依 (圖)
亦有可聞:漫話茶語
生活點滴:蟬噪
百家廊:曖昧的紅顏知己 (圖)
翠袖乾坤:多孩的智慧
海闊天空:暑假外遊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