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日回電台錄崑曲。計算起來,對上一次在電台錄音室進行崑曲錄音已是十多年前的事,那次唱的是鄧宛霞,由楊柳青吹笛伴奏。因此之故,現時香港電台芸芸錄音師中,曾參與崑曲錄音的人不是做了管理層,便是離了職或退休。當天負責錄音的技術員很努力地把音樂和人聲結合起來,但出來的效果總是怪怪的。結果我為他上一堂傳統戲曲課,他才恍然大悟,原來戲曲對聲音和樂器的要求是這樣的。錄音完畢,該錄音師問我戲曲錄音有沒有一套可供參考的標準。他的提問考起了我,這麼多年來我都是靠聽前人的錄音,加上自己的領會作出判斷,屬無師自通。
錄音師的提問使我記起有西九戲曲中心的投標者曾問我戲曲演出場地有沒有標準呢?從文獻知道古代戲曲舞台是有一定的格局,但自從戲曲走進戲院演出後,古代的格局當然用不上,同時還須遷就電影播放。後來出現的劇院,也是抄襲西方舞台,沒有照顧戲曲表演的需要。為了讓來問者可以交差,我徵詢了幾位資深戲迷的意見,問他們本地那個場地最適合觀賞大戲,想不到票最多是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香港大會堂是本港第一座多用途文娛中心,1962年由港督柏立基爵士揭幕。由於設施中擁有463個座位的劇院,只適合上演較小型的舞台製作,所以較具規模的演出,都安排在有1,434個座位的音樂廳舉行。音樂廳雖然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建築,但無論在材料的選用或聲學方面的設計,都經過精密的研究,使它擁有優美的傳音效果。雖稱為音樂廳,但它多種用途的設計及完善的舞台設備,亦可用作舞蹈、話劇及戲曲等表演。
粵劇迷認為香港大會堂最適合觀看粵劇,我想和它的觀眾席、樂池及舞台組成船形,而觀眾席看舞台的視線,大部分是仰視或平視,不像部分新建的場地,觀眾席採取扇形分佈,而且大部分的座位都是俯視,靠邊的座位還要斜視,老倌的身段做工再好,也給看「扁」和「歪」了。 ■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