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鑒賞家吳慶福 為中華文化留存瑰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8-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吳慶福未來的目標是做中國最大的私人博物館,為中華文化留存瑰寶。

 吳慶福愛穿唐裝,言談儒雅,一看就是個博雅通脫之人。透過玻璃櫥窗,他手中的激光筆在黃公望的冊頁、唐伯虎的梅竹卷、鄭板橋的條屏之間游走。斯人遠去,墨寶猶在。每一幅字畫,每一個落筆處,每一個印章,都收藏著作者的點點情懷,在吳慶福口中成為一個個好聽易懂的掌故。隨著他語速加快,一個個朝代被打通了經脈,不同年代的大家們開始握手笑談,歷史和時代變得鮮活親切、觸手可及。  ■香港文匯報記者 熊君慧

 早年,吳慶福為人所熟知的是青年企業家、IT領袖的身份。而今,當他的私人博物館——至正博物館先後在泉州、深圳開業之後,人們才發現這位喜愛穿唐裝的企業家,是一位坐擁百億藏品的收藏家、家學深厚的藝術鑒賞家。

 除了家傳藏品豐厚外,他聽從母親的叮囑,將企業利潤的七成用於收購文化藏品。「特別鍾愛元四家作品,故為私人博物館取名『至正』。」他說,「每一件藝術品都是時代的寫真,但又超越時代。我未來的目標是做中國最大的私人博物館,為中華文化留存瑰寶。」

家學淵源深厚 全世界收購珍品

 吳慶福的鑒賞眼光得益於家傳。他的外祖父余榮發是精明的徽商,也是眼力一流的大收藏家。民國時期,余榮發在上海、無錫、揚州、蘇州等地開了七家余元泰典當行,鼎盛時僅在上海城隍廟外就開有兩家。典當行面對每天送上門的各色貨品,需要慧眼識珠的眼力辨識真偽。「外公天生眼力一流,對古書畫研究很有造詣,他有一大厚本自製的收集有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絹綾紙的畫材標本。外公一共為家族積攢了40餘箱藝術品,宋元明清字畫、瓷器、雜件等約有上千件。然而,這些傳給母親的家傳,其中80%都在文革期間毀了,如今只留下百餘件,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作品在至正博物館展出。」

 位於深圳福田區益田路的至正博物館,展廳面積2800多平米,主要分近現代和當代書畫展區、古代書畫展區,和瓷器、青銅、佛像犀角等雜項展區。這並不是吳慶福開辦的第一家博物館。早在2009年,他就在父親老家泉州開設了第一家博物館,面積約600平方米,以字畫展出為主。2011年,他在深圳南山區成立至正博物館,獲得良好的社會反響後,今年1月,吳福慶又在福田創辦至正博物館新館。

 除了祖傳藝術品外,至正博物館有許多是吳慶福近三十年來從美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甚至港台地區收購而來的珍品。隨著家傳及個人收藏日趨豐富,他才有了創辦私人博物館的念頭。「有些作品買來時價格不高,由於古字畫的稀缺性蘊含巨大升值空間,如今個別作品已是數百上千萬的價值」。他坦言,先後花費數十億元用以收購藏品,作品價值各異,難有一件稱得上「鎮館之寶」。

匯聚名家珍品 尤愛「元明四家」

 如果一定要提「心頭好」,吳慶福毫不掩飾對於「元、明四家」的喜愛。在至正博物館中,「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的作品為數不少;「明四家」仇英、唐寅、沈周、文徵明的作品一應俱全;而「清四王」當中,至正的藏品就佔了「兩王」:王鑒和王翬。明清宮廷畫家、「金陵八大家」、「揚州八怪」的作品亦在收藏之列。

 穿過歷史的雲煙,吳慶福在宋元明清的絹綾紙上尋找時代的印痕。在收藏名家名作時,吳慶福特別留意收藏印章。他以王蒙的《雙松漁隱圖軸》為例,該畫作於1362年,以小披麻皴和解索皴寫山,施以濃密的苔點;以工勁用筆寫松針,繁茂細密,整體畫面厚重而富於層次,用筆蒼潤,意境蕭散。「這幅畫是王蒙精品,經明項元汴、清梁清標、王己千等鑒藏,流傳有序。」

 吳慶福還特意介紹了另一幅鎮館藏品—仇英的《清明上河圖》。仇英《清明上河圖》與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同名作品,對於後人了解明代中葉蘇州的政治、經濟、風土人情、城鄉風貌、寺院建築等,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相比於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仇英這幅作品的熟知度似乎沒有那麼高,但是在中國繪畫史上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歷代《清明上河圖》摹本中的精品,兩件作品皆為中國繪畫中的『國寶』。」他說,中央電視台特意以仇英的《清明上河圖》拍攝專題片,在全國展播。

 近現代大家作品近年來市場交易活躍,其中,不少大家的單件作品在拍賣市場上都過億元。至正博物館除了收藏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黃賓虹、潘天壽等巨匠名家的珍品外,也包括近年來作品同樣活躍於藝術品市場的常玉、潘玉良、關良、靳尚誼等大家。

搭建交流平台 設古書畫研究院

 中華文化的瑰寶如天上繁星,數之不盡。吳慶福最大心願,莫過於建立中國最大私人博物館,並搭建起一個收藏、增值、保值、學習、交流的平台。去年1月8日,在至正博物館掛牌同時,中國古書畫研究院宣告成立,聘請了一批國內外頂級專家擔任顧問。

 博物館與研究院並立的聯合體,是吳慶福的一大創舉。「至正博物館的藏品來自民間,雖經專家鑒定,但需要進一步考據。而且其中許多是尚未開展研究的新資料,有的是從海外徵回的珍品,深入開展專項研究,必能取得新成果」。此外,研究院作為向社會開放的民間機構,可以接受民間藏品的研究。

 與大多數人「關起門來玩」不同,至正博物館周一至周五下午免費向公眾開放,同時計劃每月請專家授課、鑒定,打造高端藝術品交流中心。吳慶福說,希望能為公眾提供一個平台,讓人們真正了解古字畫藝術,讓更多熱愛收藏的人真正邁入收藏之門。以博物館的藏品作為基礎,研究院面向社會開展有實物作為教材的培訓、交流活動,能夠更快地提高聽眾的鑒賞水平——這是他最終的目的。

相關新聞
太白藥王茶 訴說冰雪童話 (圖)
雪域奇葩汲天地靈氣 (圖)
玄宗喜飲藥王茶 (圖)
Travel Info:太白山風景區 (圖)
旅人手記:一串花環一份心意 (圖)
鑒賞家吳慶福 為中華文化留存瑰寶 (圖)
鑒定字畫自成一家 得「吳半張」雅號 (圖)
吳慶福建議辨別字畫真偽六要點:
萬象靈犀:甘肅美術館展逾六百民間奇珍 (圖)
百家廊:關係大於天 (圖)
翠袖乾坤:水果中的紅寶石
海闊天空:白色石頭城
琴台客聚:怒火精神
生活語絲:還葉詩文以清白
隨想國:孤島
獨家風景:艾薇塔情結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