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慧k稱,拒絕內地的一切,對港百害無一利。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近期有人借新界東北發展、個人遊以至國民教育等為題發揮,企圖挑動對內地的不滿情緒。立法會「超級區議員」、民建聯副主席李慧k昨日在接受電視專訪時坦言,「拒絕內地的一切,對政治、經濟、民生事情,百害無一利」,但自己留意並理解到近日香港市民的負面情緒,相信有部分香港市民擔心資源會被分薄,或原有生活模式被迫改變,故建議特區政府要妥善及適時處理有關的情緒問題,勿讓問題激化,又透露據她了解,特區政府正希望在個人遊上建立機制,在有關的審批工作享有主導權。
李慧k在節目上指出,自己身為行政會議成員,認為應確保本地資源市民有優先享用權,不被分薄,但強調兩地交往頻繁,有磨擦實在所難免,又指部分港人的「排內(地)情緒」不應激化,「變成對內地合作的抗拒,這對香港是不利的」。
望放下成見勿杯弓蛇影
在負面情緒影響下,新界東北發展就被部分人指責為「割地賣港」,李慧k批評,部分人單憑一個研究機構(即就新界東北規劃於早前發表研究報告的民間組織「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的結論,就將計劃說成是「深圳後花園」,是基於很多假設推論、缺乏事實理據的指控,對特首及特區政府都不公平,而當局早前已強調區內逾半的發展項目為興建公營房屋,倘有疑慮可增加「港人港地」條款,故所謂「深圳後花園」之說根本無法成立,希望香港市民放下成見,不要杯弓蛇影,將規劃說成是政治任務。
爭取個人遊審批主導權
不過,李慧k認為,特區政府需要正視因磨擦而產生的負面情緒,並採取適切的調節措施,並以個人遊為例,指有關政策是因為香港在2003年沙士後,中央予港的「禮物」,但至今就有需要考慮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要明白發展至今天,香港市民未必認為越多越好,相信要兩地合作,在互相信任及尊重下溝通」。
據她了解,特區政府傾向與內地有關部門商討有關個人遊政策未來的發展,例如成立機制,讓香港在審批個人遊的過程中有「話事權」,但有關的具體細節,包括未來會開放內地的哪個省市城市,及每日名額數目等仍有待商討。
不應戴有色眼鏡看國教
被問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應否撤回的問題,李慧k認為該科目其實已「名存實亡」,倘特區政府宣布「撤回」,只會成為「夾硬迫選擇鰶}的學校都唔容許開,是一個不信任學校的動作」。她又強調,大家不應戴有色眼鏡看國教科,或認為這是「特別的政治任務」,並舉例指有荷里活影星的女兒亦去學習普通話,認識中國發展,相信國民教育本身對小朋友是有利的,假若教授的內容是公正客觀,就不應抗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