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林舒婕
謝長廷時隔19年後的再次「登陸」,被部分樂觀人士視為民進黨調整兩岸政策釋放的積極信號。事實上,沒有民進黨中央背書的這趟旅程,至多只能作為謝個人在兩岸互動領域又向前邁進的一小步,民進黨無法借此宣誓「這是全黨一大步。」
與1993年第一次訪問大陸、2000年高雄市長任內訪問未果不同,謝長廷此時的身份今非昔比,已經加注了民進黨前黨主席、重量級中常委、前「行政院長」等標籤。「接觸比放話好,了解比誤解好,善意比戰爭好。」12年前謝長廷提出這個論點,這番「登陸」,筆者相信他是帶著誠意前往。
我們也關注到,目前民進黨內對於謝長廷此次訪問行程的反應,大致分為三類:以黨主席蘇貞昌為代表的不表態人士,以深綠大佬姚嘉文為代表的「反對派」,以陳菊為代表的「力挺派」。
結果沒把握 綠作適當切割
但反對和力挺的聲音,都無法轉移人們對於不發聲的蘇貞昌的關注。筆者認為,蘇貞昌的沉默能夠解讀為兩方面信息,一方面民進黨中央不會強力反對與杯葛謝長廷訪問大陸;另一方面,表明民進黨對謝訪問大陸的結果沒有把握,要作適當切割。
目前,民進黨正在進行「中國政策座談」,蘇貞昌的兩岸政策還處在資料收集與觀察階段,黨內也還沒進入「中國政策」討論的實質階段。因為在這個時間點上,民進黨尚在等待中共十八大召開,觀察大陸對台政策是否會出現新的調整,再制定相應策略。
在此背景下,蘇貞昌不太可能委由謝長廷傳達訊息,因此,謝成功登陸的個人意義顯然大於民進黨的意義,不過卻有可能打亂蘇貞昌的兩岸佈局。蘇謝能不能再維持表面上的和諧,值得觀察。但就謝長廷「登陸」一事在民進黨內激起的三波水花來看,要達成兩岸政策共識,蘇貞昌還要面對不少棘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