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薛鳳旋指出,《國情手冊》引述不少內地「中國模式」學術著作,但卻被指用字偏近內地,猜疑是「判上判」由內地學者所撰,對研究所不公平。 香港文匯報記者陳鳴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鳴)政府日前宣布擱置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行政長官梁振英表明希望藉以平息有關爭拗,重建學界及社會和諧。國教爭議激化,被指與由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編製、今年3月出版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關係密切,該《手冊》更被有心人士指控為「洗腦教材」。研究所所長薛鳳旋昨強調,《手冊》完全是為讓教師參考當代中國發展而製作,絕非學生課本、參考書及教材,也與國民教育科及《指引》完全無關,指控實屬子虛烏有。他又表明,研究所一直反對在條件不成熟情況下將國民教育獨立成科,歡迎政府擱置《指引》的決定,認為「社會是贏家」。
自7月起國民教育風波越趨熾熱,部分人士斷章取義指《手冊》內容「洗腦」,又誤稱之為國民教育科「教材」,令群情更見洶湧。至3天前政府宣布擱置國教科《課程指引》,各界紛爭暫告平息。事過境遷,薛鳳旋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強調,「國情《手冊》不是為學生而編寫,它的對象是教師。」
助了解改革後內地政治
《手冊》由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旨在為老師提供參考,幫助他們認識改革開放後內地以有別於西方的政治制度,推動經濟發展迅速,但同時亦出現一些社會問題,被歸納通稱為「中國模式」的議題。薛鳳旋憶述指,研究所是去年暑假接獲投標邀請,製作「中國模式」教學手冊。他在接洽時早向對方明言,「中國模式」概念對中小學生過於深奧,但中心強調《手冊》絕非學生課本或教材,而是教師參閱資料,方便他們講解「中國模式」時作參考。另接洽時他亦收到清楚訊息,《手冊》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及《課程指引》都無關係。
提升認知不等於國教科
而事實上,對於「國民教育科」,薛鳳旋本人以至浸大當代中國研究所並不贊成。
他強調,研究所早已表明,「社會條件未成熟的前題下,政府根本不應強行把國民教育獨立成科,提升國民認知不等於國教科。」該所今年6月,即在國民風波轉熱前出版的《香港藍皮書—香港發展報告(2012)》中便列明「與其勉強推行令社會人士、教師和家長反對……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倒不如撤去這些科目,並盡可能在其他相關學科……加入與中國有關的內容。」但部分人仍罔顧有關事實,硬將《手冊》與「國民教育科」劃上等號。
審批教科書是政府責任
薛鳳旋進一步解釋指,一個獨立必修學科,各校課程內容需要有高度一致性,亦應有至少兩三套經教育局審批的教科書,「這是政府的責任,不能推卸給學校和老師」,但現時問題是,關於當代中國社會各界存在大量爭議,在可預見的將來都難以就課程內容達成廣泛共識,國民教育不可能達到獨立成科條件。
薛鳳旋認為,提高對國家的認識及國民意識是港人應有之義,包括中小學生及成人都有需要去做,而教育當局也應重設中國歷史作為必修科,並讓學校以校本形式,於不同科目滲透有關國家的內容,才是適合香港的國民教育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