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後直」:香港當代攝影的發展路向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0-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賴泳晨作品《不動如山》

 作為今年香港國際攝影節的節目之一,這場展覽代表了本土攝影人充滿勇氣的自我探索。

 自1980年代起,「直接攝影」成為香港攝影的主導風格。但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不遵照這方式創作的香港攝影人愈來愈多,而受過其他藝術訓練的攝影藝術家人數也在增長之中;當中作品往往著重概念多於考慮主體或風格。因而策展人黎健強博士提出了「後直」這樣一種界定方式,希望藉此瞻望這個年代的香港攝影,特別是年輕攝影家們從「直接攝影」模式延伸開拓的新趨勢。

 是次展覽共展出的十六組藝術家作品,分為四個不同組別—「懷舊復古」、「有所不直」、「與天比高」及「混合與加工」。四種不同的面向,透過不同的創作手法,顯現出一種當代香港攝影的發展路向。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香港國際攝影節提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早期香港攝影中,人們追求創作唯美的作品,這種美學標準在八十年代起開始發生轉變—講求純粹性的「直接攝影」令人們意識到,原原本本的直觀呈現已經足夠具有力量。但作為今次的策展人,黎健強博士認為今時今日的香港攝影趨勢,又和當時發生了相當大轉變。一方面第二代本土攝影人才的創作已各自展現出了自我風格,另一方面新科技的運用不可避免地會對攝影本體帶來衝擊。

 「所以我覺得香港攝影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黎健強看到了這個新階段在「直接攝影」基礎上的更加多元化的表現力,因而他選擇用「後直」去聚焦本土攝影的多元面貌,在兩年一度的香港國際攝影節中,針對香港攝影作出全新的詮釋。

 展覽中的十六組作品,方向、主題與所使用的工具十分不同,但作品本身也恰恰傳達出了他們各自的興趣所在。既有懷舊,也有對現實的敏銳捕捉,有人使用舊的攝影器材(諸如針孔成相),有人注重後期的加工創作,因而我們看到的這些作品,有著非常豐富的面向。既有楊德銘《沒有廣告的廣告版》在先達廣場看似「直接攝影」的「有所不直」,也有伍煒豪《天橋》自己做好模型、再打燈拍攝的「與天比高」,更有伍啟豪《影像編者》對一條banner的後期「混合與加工」。

「後直年代」的無盡可能

 而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這次展覽中的作品,便會發現今日的本土攝影人,所關注的亦不只局限於本土,他們也將目光放之四海,關注普世意義上的人性尊嚴。賴泳晨作品《不動如山》便非常具有代表性,她以這幅作品作出了屬於自己對去年7.22挪威奧斯陸恐怖襲擊事件的回應。當時在挪威讀碩士的她,每一次回香港,都會在七個小時的長途旅程中經過挪威境內一座冰天雪地的雪山。每一次經過隧道時,她的感受是:「當所有東西都在移動時,這座山卻巍然不動。」因而她作品中的處理是使用長時間曝光的方式,「直接」得到一個讓其他景物「消失」的影像。

 不動如山,其實也正是她想詮釋出的挪威人面對恐怖襲擊後的崇高態度。挪威人並未借題發揮,而是以非常包容的態度去面對襲擊後的創傷,這種對人性尊嚴的重視,是賴泳晨希望在作品中傳達出的。而同時她也希望藉這樣的展覽空間,令本土普羅大眾對當代藝術少一些陌生,多一些理解,使香港攝影能更好地和國際接軌。

 伍啟豪的《影像編者》則將五區公投時候選人的banner進行了後期塗改。他認為:「因為當整個當代攝影進入後直時代,已不局限於相片本身的material。」他希望探討當一張人像擺在公共空間中時,會具有怎樣的身份?Banner不再只是單純的宣傳廣告,而變成了人們對公共人物態度的留言板。而他只是將這種「塗改」再延續下去,通過加工,轉化為另一種語義。

 參展藝術家譚慶楷認為,策劃這樣的展覽本身就需要勇氣——通常要標籤一個時代,譬如劃分「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需要等到那個時代結束後,由歷史學家去進行,但這次展覽的策展人,卻已有足夠勇氣跳脫出來進行檢視回望。「直接攝影」已經發展到可以擁有擺拍、行為藝術等諸多不同方面的「後」時代,可能本來要再過一百年才能回過頭來界定,但局中人在當下就已在試圖畫下一條線,記錄這個已離開「直觀攝影」的年代,這當然需要絕對的勇氣。

 譚慶楷的作品《巨石》使用了小孔成像的懷舊方式,一般人往往認為針孔拍攝因為沒有觀景器,很難得到清晰的高質素相片,但他恰恰想拍得非常精準。而更有趣的是,他所使用的拍攝工具是子彈箱—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只要不漏光的設備都可以,而所拍攝的主題正是和工具相關的事物:戰爭。他拍攝和戰爭這主題有關的各種物品,像是墳場、本港的許多戰爭遺跡等等。「我並不是為拍針孔而拍,而希望工具和被拍攝的事物間可以相互配合。」也許下一次使用其他的工具時,拍攝主題也要重新去進行巧妙的構思。

 或許正因「直接攝影」已具有愈來愈多的可能性,所以畫下「後直」這條線並不是試圖作出單一界定,而是希望更多地百花齊放。人們使用攝影器材已經達到一個空前發達的階段,怎樣閱讀與理解攝影也不該只是攝影圈子內部的小範圍討論,而理應成為本土觀眾都參與、投入並思考的未來路向。

「後直:香港當代攝影」

時間:即日起至11月26日(逢星期二休館)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一樓 迴廊

查詢:2180 8188

相關新聞
「後直」:香港當代攝影的發展路向 (2012-10-16) (圖)
創作對談:《藝術無界限》:自閉症女孩的陶藝創作 (2012-10-16) (圖)
視覺推介:深堀隆介「金魚繪思」展覽 (2012-10-16) (圖)
玩偶之家 香港娜拉要出走 (2012-10-12) (圖)
李高陽 18歲的舞台 (2012-10-12) (圖)
香港大會堂50周年:千禧三老景況各異 (2012-10-12) (圖)
袁遠:尋找建築中遺留的痕跡 (2012-10-09) (圖)
袁遠作品《白晝》 (2012-10-09) (圖)
袁遠作品《憂鬱 IX》 (2012-10-09) (圖)
袁遠作品《潮濕》 (2012-10-09) (圖)
袁遠作品《碎片》 (2012-10-09) (圖)
袁遠作品《底樓》 (2012-10-09) (圖)
袁遠作品《過道》 (2012-10-09) (圖)
袁遠作品《入口》 (2012-10-09) (圖)
袁遠作品《巴黎 II》(2012) (2012-10-09) (圖)
創作對談:《雲起》背後的中國畫質素反思 (2012-10-09) (圖)
視覺推介:全港首個煤氣藝術氣蓋展覽 (2012-10-09) (圖)
視覺推介:又一山人個展《爛尾》 (2012-10-09) (圖)
敢觀舞台:天天都是藝術節 (2012-10-05) (圖)
大有來頭的沙畫表演 (2012-10-0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