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天安門廣場紅旗招展,喜迎十八大。網上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據美聯社報道,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間一直保持雙位數增長,但近期經濟開始放緩,今年第三季增長只得7.4%。要維持強勁增長勢頭,中國新一屆領導層必須認真思考進一步改革經濟的可能性。但要開放市場,勢必引起國企反彈,一些在黨內的國企支持者、官僚及地方官員也不會輕易接受,新領導層將面臨兩難抉擇。
世界銀行預測,中國年增長率在2015年將可能降至5%,這在中國標準而言低得可怕。長遠而言要刺激增長,中國必須擺脫對出口及投資的依賴,意味開放更多行業並迫使國企加入自由競爭,以提高內需,同時推動國營銀行增加對私企貸款。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國威權資本主義的挑戰》作者、在京美國商人麥健陸說:「向國企開刀難,但不開刀維持經濟增長則更難,若政府不能令人民生活得更好,則如何維穩?」
問題在於新領導層能否即時作出如此重大改革。李克強風格隨和,並非強硬改革派。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獲得包括美國前財長保爾森等人讚賞,但原因是他對省內的自由市場採取不干預政策。
與前總理朱鎔基相比,習、李兩人看來均非強硬的改革派。不少觀察家認為,過去10年間中國經濟起飛源於朱鎔基當年不理企業及黨內反對,在1990年代積極縮減國企規模,又將中國帶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助中國在2009年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
中國經濟學家茅于軾明言,「習、李面臨改革經濟的龐大壓力,但他們不會完全解除黨的操控。」他指出,這些臃腫的國企在過去10年間每年耗費數以10萬億計人民幣補貼,營運效率卻極低,年虧蝕率平均達6%。
世銀及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今年3月曾提出進取的改革藍圖,敦促縮減國企規模,讓民營及海外企業加入競爭。由中國政府擁有的龍頭企業現時仍遍及石油、電訊、鋼鐵及銀行等各重要產業,任何觸及國企的議題難免與政治扯上關係,但要提升經濟效率,改革乃不二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