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得到日軍戰敗消息,難友們慶祝解放。濰坊市外辦提供
——曾關押多名重要人物 惜親歷者漸謝世亟待搶救歷史
山東濰坊樂道院,是由美國教士所建的一處集教會、教育和醫療衛生功能於一身的大型綜合建築群。二戰中,濰坊樂道院被日軍改造成為一所關押旅華僑民的集中營,曾關押過巴黎奧運會短跑冠軍、蔣介石顧問、以及第二任駐華大使等重要歷史人物,更是日軍侵華重要歷史證據。但隨著時光流逝,親歷者逐漸謝世,外界對這段史實關注甚少,對這段歷史的搶救性發掘已經迫在眉睫。 ■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永傑 山東報道
2012年10月14日,在侵華日軍設立濰坊「樂道院集中營」60周年過去不久,67歲的澳洲老人格蘭特.保羅跋涉千里,回到濰坊樂道院憑弔60年前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回想這段經歷,格蘭特老人禁不住老淚縱橫,過去的苦難彷彿就在眼前。格蘭特此次回訪,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於「樂道院集中營」這段歷史的關注。
日報復美國 二戰關2008僑民
濰坊樂道院,是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狄樂播夫婦於1883年創建的一座佔地近兩百畝的建築群,建有教堂、醫院、學校,一度成為昌濰一帶的教會、教育和醫療衛生中心。二戰中,為報復美國對日本僑民的監視行為,日軍於1941年底把「濰縣樂道院」作為集中營,將中國淪陷區內的美、英、加拿大等國家的旅華僑民強行隔離關押。據統計,至1945年二戰結束,被日軍關押到濰縣集中營的僑民共2,008人,難友中包括了曾任蔣介石顧問的美國人雷振遠、華北神學院院長赫士、齊魯大學教務長德位思,後來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輔仁大學附中教師恆安石、英國著名奧運會400米短跑冠軍埃里克.利迪爾等一批重要歷史人物。
但隨著歷史過去60年,且樂道院集中營關押的又非中國人,因此這段歷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記者在採訪中,同文史學科學術水平頗高的山東大學聯繫,該校歷史文化學院三位研究日軍侵華史的教師都表示,對日軍在山東設立集中營這段歷史研究不多。在平時的學術交流中,也未發現此類研究的論文。濰坊市外事與僑務辦公室長期從事樂道院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該辦公室工作人員張美惠告訴記者:當年被抓進集中營的成年人已經相繼辭世,而依然在世的親歷者,當年多是孩童,他們的回憶比較支離破碎。然而即使如此,這些當年的孩子,如今也已是耄耋老人,他們正在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衰老、離世。
歷百年滄桑 僅剩7處建築
張美惠稱,樂道院鼎盛時間佔地160餘畝,擁有各種建築百餘處。而歷經百餘年風雨滄桑後,目前只剩下7處建築。「義和團運動時期的破壞最為嚴重,把1883年所建的建築幾乎全部焚燬。」 張美惠稱,1902年重建後的樂道院設有大教堂外,還設有醫院和學校。而1949年後其中的學校和醫院陸續被改造成濰坊二中和濰坊市人民醫院。隨著當地教育和醫療的發展,原屬樂道院的建築漸漸被學校和醫院拆毀,建起了宿舍樓和辦公樓。「上世紀90年代,還有一棟建築被拆毀。」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自本世紀起,濰坊樂道院的歷史價值得到了各方的重視,「損毀現在是不太可能再發生了。」張美惠稱,目前濰坊市正在籌劃為樂道院的重要建築進行復元,而一個重要的阻力就是拆毀濰坊市人民醫院所建設的違章建築,這項工作正在積極推進。
徵回憶資料 鮮見日親歷者
目前濰坊市外辦正在向海內外徵集關於濰縣集中營的回憶資料,包括曾被關押在集中營的僑民及其後裔的口述回憶或出版物,及當年曾對他們進行過援助、採訪的知情人士史跡。張美惠稱,此次徵集還特別提出了對日本方面的當事人或知情者及其後裔回憶史料的徵集。她表示,樂道院集中營經常接待親歷者回訪,但專程前來調查、研究這段歷史的日方人員多年來一直鮮見。惟今年8月,《東京日報》、《東京新聞》的兩位記者曾趁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之際,來到濰坊做過專題報道,並刊出大篇幅的報道版面,在日本社會引發反響。濰坊方面曾想趁此機遇通過這兩家媒體發起日方親歷者追訪活動,但可惜隨後中日雙方爆發釣魚島事件,這一想法也只好不了了之。
目前濰坊市外辦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在海外搜集到研究、回憶濰坊樂道院集中營的專著、文章40餘冊。在濰坊當地,對樂道院歷史感興趣的人也越來越多。《濰坊晚報》文體部副主任馬道遠以樂道院集中營歷史為素材創作的長篇小說被全國280家電台熱播,並於2009年出版。據悉,另一部以「濰縣集中營」為歷史原型改編的30集電視連續劇正在籌拍當中,隨著這些音像製品的播出,相信這段歷史將逐步為更多人所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