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香港文匯報記者白林淼 攝
——十八大報告單章列出 描繪「美麗中國」願景
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以單章列出、系統論述,將其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形成「五位一體」的總佈局。代表們普遍認為,生態文明是「這次大會最大的亮點、最大的創新」,堪稱「中國共產黨的生態文明宣言」,必將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隨著「生態文明」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已成為執政黨向人民承擔的一份政治誓約。代表們認為,推進生態文明,需要頂層設計和綜合推進,而將之作為政府官員的政績觀和考核評價體系是一大關鍵。 ■十八大報道組 趙一存、羅斯
內地媒體在十八大召開期間,不斷反映民間生態呼聲:「開豪車、住別墅,卻吃著地溝黑油,呼吸著污濁空氣,這是現代化的小康生活嗎?GDP增加了,卻不見藍天淨水,不聞鳥語花香,這能叫富強之國嗎?」
如何實現 任重道遠
生態文明,在十七大報告中,被提及兩次,僅一個小自然段,合計94個字;而在十八大報告中,則出現了15次,7個自然段,總共1,398個字,足見十八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生態文明如何建設?美麗中國怎樣實現?中華民族如何實現永續發展?代表們紛紛建言獻策:「當前,中國的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增大。」十八大代表、國家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12日在十八大新聞中心記者會上表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應重在三方面:其一,戰略層面要搞好頂層設計。其二,從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全過程進行謀劃。第三,從環境角度制定環境經濟政策和環境質量標準。
「離開經濟發展講環保,那是緣木求魚;離開環保談發展經濟,那是竭澤而漁。」周生賢說,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就事論事,而應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賈衛列等專家此間分析指出,經濟建設方面,要加快生態產業建設步伐;政治建設方面,要成全社會必須共同遵守的法規、條例、規則等制度;文化建設方面,要在超越傳統工業文明基礎上,建立起一種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並以生態規律來改革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社會建設方面,要根據新形勢和新問題,和諧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環境建設方面,要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對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建設適合於人類生活和工作的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環評 信息公開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生態文明發展的必然路徑。著名學者、十八大代表胡鞍鋼認為,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就要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建立節約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氣候適應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實施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戰略,建設綠色中國。
近一段時期以來,內地由環境問題引發的惡性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多。十八大代表、貴陽市委書記李軍指出,十八大報告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治國理政的重大理念,讓老百姓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優美宜居的環境中,「這是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訴求的積極回應」。周生賢表示,要從加強環評、推進信息公開、擴大群眾參與以及健全社會風險評估等4個方面來解決環保突發性事件。
官員政績 考核關鍵
推進生態文明,政府官員的政績觀和考核體系是關鍵之一。十八大代表、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有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作保障,即「功成不必在我屆」。以福建的實際情況為例,她指出,早在2001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就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為此福建建立了一整套對領導幹部的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制度,「對環境污染問題處理不當,因環境污染造成影響,我們按照『一崗雙責』原則,提拔任用時實行『一票否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