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識把脈:盂蘭盆會 交織古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1-19]     我要評論

 每年農曆七月,香港各區皆舉行「盂蘭盆會」。盂蘭節(正日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普遍獲得港人的接受,並且見證中國傳統風俗在本地的傳承。

違背科學精神 西方節慶衝擊

 盂蘭節在香港流傳至今並不斷發展,與本地生活有密切關係,成為不少中外民俗學者的研究議題。然而,亦有部分學者指出,本地的盂蘭節傳統正面臨以下挑戰:

 首先,盂蘭節傳統源於民間信仰及神話傳說,但在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社會下,不少人認為,這些習俗和神話是迷信和落後,違背科學精神。

 其次,盂蘭節的傳統習俗講究形式,有既定的禮儀和程序;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大眾的各類活動趨向講求實用,並對繁文縟節所反映的形式主義問題表示質疑。

 此外,港人崇尚個人主義;但盂蘭盆會重視全區集體參與,與港人重視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出現矛盾。

 最後,隨著香港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上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港人追求時尚生活。盂蘭節則難以追上社會潮流,又面對西方節日習俗(如萬聖節)的衝擊,故在社會的受歡迎程度日減。相反,萬聖節對港人較具吸引力,商人善於將這些節日包裝,並注入現代元素,因而比傳統習俗更具吸引力。

認識中華文化 助建國人認同

 雖然盂蘭節在香港正面臨上述挑戰,但仍能在本地延續和發展,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各區主辦者透過盂蘭節對社會進行社教化。我們並不是一出生便懂得各種社會規範和價值觀,而是透過不同媒介去學習如何待人處事。通過傳統習俗,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可在觀察及實踐的過程中,學到不少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道德規範和價值觀,當中盂蘭節會帶出孝順父母、關懷社會的信息,有助提升社會的道德水平。

 此外,盂蘭節有助建立文化認同。對個人或群體而言,確立及認同自我身份均有重要意義。身份認同是建基於個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盂蘭節包涵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人們參與盂蘭節活動時,可認識及學習民族文化,藉此建立「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最後,盂蘭節保存中國的文化產業。文化角度而言,傳統習俗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它不僅能提升民族認同、促進社會和諧,而且憑藉其豐富的文化資源,保存並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為社會帶來新商機,如棚架業、神功戲、糕餅業等。

 總而言之,香港早已成為現代化社會,並與世界接軌。香港在現代化過程中,仍承傳過去中華民族各式各樣的傳統習俗,如盂蘭節。最後,中國傳統習俗不僅是指傳統節日,也包括傳統習俗,如用筷子、預備嫁妝等。因此傳統習俗其實涵蓋整個社會生活,內容包羅萬有。 ■李偉雄 福建(小西灣)中學通識科科主任、香港通識教育會會員

逢星期一見報

相關新聞
模擬文憑試 萬考生「蝦碌」多 (圖)
集會促小班 教協報大數三倍
貧家怕子女扣分 借錢玩課外活動
籃球尖子轉男拔 重讀苦捱「英文關」 (圖)
浸大邀普立茲獎得主分享
校園放大鏡:禤景榮校運會 校董組隊挑戰 (圖)
正字正音:地名特殊讀音非誤讀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安居樂業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電視牌照風雲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合保食安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污水廠「入窿」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希臘「命危」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面書迷」易肥 (圖)
通識把脈:盂蘭盆會 交織古今
多方探討:關注安老扶貧 不應只論「長津」 (圖)
表一:老齡人口及相關比率 (圖)
表二:長者社會保障措施 (圖)
表三:不同年齡組別的貧窮人口#及貧窮率 (圖)
表四:不同年齡組別患病比率 (圖)
表五:不同年齡組別的自殺數字(每10萬人)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