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七月,香港各區皆舉行「盂蘭盆會」。盂蘭節(正日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普遍獲得港人的接受,並且見證中國傳統風俗在本地的傳承。
違背科學精神 西方節慶衝擊
盂蘭節在香港流傳至今並不斷發展,與本地生活有密切關係,成為不少中外民俗學者的研究議題。然而,亦有部分學者指出,本地的盂蘭節傳統正面臨以下挑戰:
首先,盂蘭節傳統源於民間信仰及神話傳說,但在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社會下,不少人認為,這些習俗和神話是迷信和落後,違背科學精神。
其次,盂蘭節的傳統習俗講究形式,有既定的禮儀和程序;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大眾的各類活動趨向講求實用,並對繁文縟節所反映的形式主義問題表示質疑。
此外,港人崇尚個人主義;但盂蘭盆會重視全區集體參與,與港人重視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出現矛盾。
最後,隨著香港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上受到西方文化影響,港人追求時尚生活。盂蘭節則難以追上社會潮流,又面對西方節日習俗(如萬聖節)的衝擊,故在社會的受歡迎程度日減。相反,萬聖節對港人較具吸引力,商人善於將這些節日包裝,並注入現代元素,因而比傳統習俗更具吸引力。
認識中華文化 助建國人認同
雖然盂蘭節在香港正面臨上述挑戰,但仍能在本地延續和發展,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各區主辦者透過盂蘭節對社會進行社教化。我們並不是一出生便懂得各種社會規範和價值觀,而是透過不同媒介去學習如何待人處事。通過傳統習俗,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可在觀察及實踐的過程中,學到不少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道德規範和價值觀,當中盂蘭節會帶出孝順父母、關懷社會的信息,有助提升社會的道德水平。
此外,盂蘭節有助建立文化認同。對個人或群體而言,確立及認同自我身份均有重要意義。身份認同是建基於個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盂蘭節包涵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人們參與盂蘭節活動時,可認識及學習民族文化,藉此建立「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最後,盂蘭節保存中國的文化產業。文化角度而言,傳統習俗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它不僅能提升民族認同、促進社會和諧,而且憑藉其豐富的文化資源,保存並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為社會帶來新商機,如棚架業、神功戲、糕餅業等。
總而言之,香港早已成為現代化社會,並與世界接軌。香港在現代化過程中,仍承傳過去中華民族各式各樣的傳統習俗,如盂蘭節。最後,中國傳統習俗不僅是指傳統節日,也包括傳統習俗,如用筷子、預備嫁妝等。因此傳統習俗其實涵蓋整個社會生活,內容包羅萬有。 ■李偉雄 福建(小西灣)中學通識科科主任、香港通識教育會會員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