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氏宗親總會泰伯紀念學校問答隊「智多星」,是去年首屆大賽小學組冠軍。曾慶威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景熙、歐陽文倩)由香港新華集團基金會和香港文匯報共同主辦、國家教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為後援機構、香港新華集團冠名贊助的「『中華文化知多少─新華盃』第二屆全港學生中國國情知識大賽」初賽,在本星期三正式展開。學界反應踴躍,大批學校積極派出學生應戰,勢必掀起一場龍爭虎鬥。有學校老師透露,由於今年只設個人賽,打破以往隊制賽「分工合作」的慣常模式,學生不能只專攻個別範疇,故已即時調整備戰方案,希望把學生訓練成「國情通才」。
吳氏宗親總會泰伯紀念學校問答隊─「智多星」,是去年首屆「全港學生中國國情知識大賽」的小學組冠軍,參加類似比賽的經驗亦甚為豐富。不過,由於今年國情知識大賽改制,令這隊去屆冠軍不得不小心應對。帶隊老師侯達燊表示,大會只設個人賽,隊員無法像以往「專攻一個範疇」,故訓練同學時,要擴大考問範圍,包括歷史、地理及文學等,以訓練學生成「全能答手」為目標。他坦言今年目標較保守,「全隊只要有一個學生入到最後五強,已經好好」。
小六生睡覺都會背答案
該校將有十多名學生參賽,其中2名就讀小六的學生分享了備戰過程的苦與樂。楊卓朗表示,自己每晚都溫習至少50道題目,「昨晚一口氣看了130題!」黃樂程則指自己睡覺都會背答案,又會閱讀中國文化書籍,盡量記住當中的重點。
去年也曾參加國情知識大賽的坪石天主教小學,今年有約20位高年級學生「應戰」。少了隊際賽,學生不能指望互相配合,更要磨練自己的實力。該校常識及電腦科教師周成海表示,國情知識大賽較其他比賽難,而且網上作答的初賽只有一次答題機會,所以他鼓勵學生多做練習,然後才正式參賽作答。為幫助學生熟習國情知識,他搬出了以往同類比賽的參考資料派發給參賽學生,讓他們多了解比賽題型。
錯別字令筆試成最難環節
周成海總結去年經驗,指不少學生都能進入複賽,最後亦有約10人名列首100位。他留意到學生有2個難題,「他們做網上練習題時有不少疑問,要教他們用快捷鍵複製題目的關鍵字,上網找答案;此外,筆試時他們不能寫錯別字,這是最難的環節,但有些字對他們來說很難,只可以靠他們各自修行」。
記者現場觀察,這些小學生前天才稍稍練習,昨天已可在2分鐘以內答對所有題目,但不少學生仍大呼題目「好難」,包括剛於「認識祖國.認識香港」問答比賽取得個人賽亞軍的李婉兒,以及去年曾名列首百的劉海晴。她們指未來會更努力看參考資料。
李婉兒指,「若平日晚上有時間,都會看一兩份資料,星期六日就會看看有關歷史、地理或生活百科的書」。她表示,應戰策略就是練習到最後一刻才正式上網參賽,「希望多累積知識嘛」。劉海晴指,目前只能在練習庫上答對20多題,希望練習後,至少追平去年「打入複賽」的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