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聯合研究計劃反應漸熱 獲批撥款10年倍增
香港地理位置獨特,擁有背靠祖國的優勢,港科學界在尋求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極循3方面與內地高等院校開展更有力的協作。除不少出身內地的學者發揮其個人學術網絡,體制上香港院校也紛紛進軍內地設立研究單位,達致優勢互補,而兩地所設的聯合研究基金亦是深化彼此聯繫的焦點項目!以兩地「聯合研究計劃」為例,上學年撥款金額便激增至1,940萬港元,為10年前近1倍,而項目申請數字增幅更達近2倍。多所港校高層都指出,香港受資源所限,不能再畫地為牢,唯有「衝出香港」開拓協作,才可保住科研地位及創造更大社會效益。 ■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香港研究資助局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設有「聯合研究計劃」,讓兩地院校學者合作配對參與,涉及信息科學、生物科學、新材料科學、海洋與環境科學、中醫中藥研究及管理科學等領域。資料顯示,於2001/02學年,計劃共收到108項申請,研資局共撥款1,000萬港元;至2011/12學年,撥款金額大增94%至1,940萬港元,而項目申請更達294個,為當初的2.7倍,可見學界的熱烈程度。
錢大康:不少項目需跨境進行
研資局主席兼港大首席副校長錢大康指出,不少研究項目於本質上要求更廣闊視野,需與內地跨境進行,「像空氣和水源等研究,都是和內地互相影響;有些研究只能在內地取材,如有關農村問題的研究;另外,還有些比較性題目,像上海和香港的婚姻問題等,都需與內地合作,才能令整個研究更有意義」。
擴大合作規模 彼此增值
城大科學及工程學院院長呂堅認為,香港與內地科研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小,故更應把握現有的優勢,如透過粵港區域合作提升地位和重要性,「廣東高等院校的科研和工程人才仍不及香港,但我們可與整個珠三角的工業需求連在一起,像科大到佛山替當地政府做LED(發光二極管)研究一樣。如果全港5,000個教授都這樣做,效益會很大,香港也能因此增值」。
料高鐵建好後 粵港協作趨密
致力開展航天科技研究的理大對與內地協作感受尤深,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說︰「可能是怕研究資訊外洩,NASA(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沒興趣和我們合作,但我們卻能透過內地的航天架構,有機會參與大型項目。」衛炳江又預計,未來高鐵建好、落實「1小時生活圈」後,相信香港和廣東的協作研究會更緊密。
科大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李行偉則指,內地院校及業界對協作科研同樣積極,主要是看到「雙贏」二字,透過香港的科研經驗及人才推動本身發展,建議兩地政府應從政策層面提供更多支援,「其實大家對協作研究都很正面,如能有詳細的政策協助,合作會更有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