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劉江華任政制副局 立會多黨歡迎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2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政府正式宣布委任劉江華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圖為他日前出席一公開場合時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梁祖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特區政府昨日再委任新的副局長及政治助理。民建聯原副主席劉江華獲委任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未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落實2016年及2017年的立法會和特首選舉安排。特區政府消息人士昨日形容,劉江華是本港政界中少數同時擁有地區、政黨、立法會、以及行會經驗的人,亦是現時問責官員中,少數經歷過立法會直選,相信這些經驗對香港長遠政制發展有積極意義。立法會多個黨派均對任命表示歡迎。

 特區政府昨日公布,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向聘任委員會推薦劉江華為他的副局長,並獲聘任委員會通過,今日正式履新。據悉,劉江華已辭任民建聯副主席及沙田區議員職務,其月薪則約為18.3萬元。

各級議會工作經驗豐富

 劉江華現年55歲,持有英國愛薩特大學社會學學士和香港城市理工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碩士,其從政生涯自1985年當選成為沙田區議員起,連任至2003年,並於2011年再次當選成為沙田區議員,服務地區近20年。由1997年至2012年,他擔任立法會議員、由2008年至2012年擔任行政會議成員,累積了長期的從政經驗。

 劉江華在2008年立法會選舉中,率領一張名單循新界東出戰直選,結果取得102,434票,成為「票王」。2012年立法會選舉,他轉戰區議會(第二)界別,即俗稱的「超級區議員」選舉出選,劉江華的1人名單取得199,732票,僅較時任民主黨主席何俊仁的3人名單少約2萬票而落選。

練歷全面為推普選出力

 特區政府消息人士昨日透露,當局認為以劉江華的從政資歷,是擔任副局長的合適人選,指劉的議會及直選經驗豐富,上世紀80年代已參選區議會,做過區域市政局議員,也是資深立法會直選議員,更加入過行政會議,直接參與政策制訂,同時又曾是民建聯副主席,政治練歷全面,相信他能勝任工作,特別是香港要落實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特區政府需要曾在不同政治崗位上服務的人士提供其經驗。

 他續說,身為副局長,劉江華的工作主要是協助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處理負責範疇的事務,而在他上任初期,相信會較多地參與內地事務的範疇。

昔日「重炮手」角色使然

 就有反對派議員質疑劉江華過往在議會中擔任民建聯「重炮手」的角色,或未能與反對派有效溝通,民主黨主席劉慧卿昨日甚至聲言對方加入政府只會「幫倒忙」,政府消息人士指,當局理解香港社會對劉江華有不同意見,但其過往的表現,只是角色使然,而劉江華未來的角色已有所不同,其工作是和社會各界建立聯繫,相信劉江華在新崗位上會加強和持份者溝通,虛心聆聽,希望大家實事求是。

譚耀宗笑言割愛予政府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讚揚,劉江華是一位政治人才,對民建聯有重大的貢獻,相信他可以勝任有關工作。就再有民建聯副主席被政府「挖角」、擔任政策局副局長職務,譚耀宗笑說這次是「割愛」,「劉江華已經在周一的(民建聯)常委會向大家交代自己的決定,並辭去副主席的職務,只保留普通會員身份」。他們尊重並支持劉江華是次「出仕」的選擇和決定。

林健鋒料能與各界溝通

 經濟民生聯盟副主席林健鋒也認同劉江華的能力,指對方很熟悉政府和議會運作,是資深的直選議員,更有行會經驗,與官員、議員都有很多溝通。就反對派指其政黨背景會帶來問題,他認為,任命官員應考慮有關人士是否有對應職位的能力,而劉江華有足夠的能力勝任,相信劉江華未來會因應角色轉變,與各界積極溝通和聯絡。

相關新聞
習近平:肯定梁班子工作 中央對港三不變 (圖)
特首晤內地港商 承諾助更好發展 (圖)
習近平:澳門總體形勢良好 (圖)
綠悠雅苑今派表 認購料超10倍 (圖)
王岐山:華企投資美國不應受政治審查 (圖)
內地警方重擊闢邪 嚴打末日謠言 (圖)
李克強:用改革紅利釋放內需潛力 (圖)
京廣高鐵首日 貴價票銷情好 (圖)
內地民眾滿意度 公共安全公交不及格
韓「鐵娘子」下馬威︰對日不手軟 (圖)
全球快樂榜香港排第17遜兩岸 (圖)
「兩菜一湯」破百元關 港貧家冰鮮雞做冬 (圖)
鄺保羅:投機政客令港充斥怨氣 (圖)
反對派聯署彈劾谷遊行 梁:務實施政 (圖)
市民辦「齊心行動」 簽名短片撐特首 (圖)
劉江華任政制副局 立會多黨歡迎 (圖)
警破年息4200厘高利貸集團拘17人 (圖)
NASA太空衣激似巴斯光年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