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敢觀舞台:什麼是青春?──2012的滄海遺珠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1-0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0382》。冼家弘攝,進念提供。

文:梁偉詩

 2012年悄然無聲地過去,末日缺席,嚴寒驟至,沒驚喜也沒讓人驚惶失措。淡淡地到了2013,我竟然惦念著幾個不算大鳴大放的演出,生活是點點滴滴的積累,一些令人會心微笑或喜出望外的小品,直如餐桌上的甜點,為我們帶來更多小星光。

《0382》 青春躁動

 上回敝欄談到,2012年除了是香港老牌劇團致群劇社的四十周年誌慶,也是香港旗艦實驗劇團進念˙二十面體創團三十周年。十一月中旬,進念在文化中心劇場,公演了一齣饒有興味的自傳式劇場《0382》。《0382》由楊永德、黃大徽、何秀萍領銜主演,用「口述史」方式回顧進念的源起和成長。簡單來說,那是一名新聞系學生、一名電訊工程員和一名待業少女,如何在八二年三月以不同形式被捲入的奇幻旅程。

 《0382》的開首,讓楊永德、黃大徽、何秀萍輪番上場現身說法,楊永德與黃大徽分別認識了當時的林奕華,何秀萍卻因應徵名為「藝術統籌」的暑期工遇上榮念曾。《0382》中,林奕華被重新追認為榮念曾以外最重要的「進念人」。接著三人坐到一張長枱面前,翻著檔案似的白紙黑字,道來八二年來的種種。一個像合作社又像幫會的藝術組織慢慢有了雛形,十多個年輕人興致勃勃地註冊組織新名稱、一起為籌措經費發愁,也「激進地」參與當時帶有比賽性質的青年戲劇和舞蹈匯演,或從中追問什麼是舞蹈,或拿了戲劇獎而不去領獎反而質詢評判的判斷標準。

 撫今追昔,《0382》更讓「口述史」中的《百年孤寂》、《中國旅程》、《列女傳》中的楊永德、黃大徽、何秀萍的片段重現眼前,主人公夾敘夾議之餘,又描述了進念當年因為邀請觀眾上台充當演員,惹起與藝術中心的一場糾紛。三十年的記憶像鐵軌一樣長,蒙昧的過去點滴,還是那樣前衛有趣,連「文化神童」梁文道唸中學時也是進念座上客,純純地寫上演後問卷。也正如上回引述茹國烈的歸納,進念的確不輟地探索劇場邊界和節奏。《0382》末段乾脆把舞台佈置為後現代high-tech白色室內小世界,楊永德、黃大徽、何秀萍由右至左靜靜地坐著達二十分鐘之久,或玩手指玩手機或發呆,連談「進念史」的《0382》亦不忘測試到底,這才是真正的「觸怒觀眾」挑機大典。《0382》的一切言說,其實是關乎青春的。因為青春,所以躁動,才有那麼多的衝擊和試探。

《羊泉鄉》小試牛刀

 2012年裡,還有幾把相當好玩、可堪玩味的小牛刀。十一月初演藝學院上演了司徒慧焯導演的改編自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戲劇家洛佩德.維加(Lope de Vega)的《羊泉鄉》。《羊泉鄉》的故事非常簡單,就是一群「文明人」覬覦農村、姦淫擄掠,結果村民忍無可忍,在受害女子的召喚下起來反抗,終於光復羊泉鄉。如何演繹老掉牙的故事,無疑相當考驗改編功架。於是《羊泉鄉》便在語言上下功夫,「文明人」的領導/帝主講北方口音普通話,侵略者操流利廣東話,鄉民則講編劇自創的「鄉下話」──把「人」唸成「賢」、「咪住」唸成「靡住」──輕而易舉便解決了階級和種族的區分。

 《羊泉鄉》有趣之處在於細節,包括舞台圓形的「泉眼」佈置,示現羊泉鄉的生命之源和自然元素,末段天上更有泉水灑下,寓意鄉村世界的頑強生命力。演員身上的服裝亦深具質感,男女村民的衣服均是由捲成粗條狀的棉布「編織」而成。侵略者的衣服是軍服,「文明人」的領導/帝主則是一身宮廷裝兼皮笑肉不笑。《羊泉鄉》可算是演藝學院師生的一次習作,其細節的厚度卻不下於專業演出,村民們為夾口供而高呼的自創口號就生動鬼馬。

《李逵的藍與黑》與《燕子》

 《羊泉鄉》同時亦讓我想起,今年五月陳曙曦導演的《李逵的藍與黑》。《李逵的藍與黑》原是潘惠森發表於九十年代中期的「水滸系列」中一齣經典,當年在荃灣大會堂漆黑場內,潘惠森讓演員赤腳徘徊,呈現個體的黑色孤獨感。2012的陳曙曦版本大玩crossover,《李逵的藍與黑》鴇母穿上A貨LV包包縫製的裙子,梁山好漢由夜訪妓院所引起的各種慾望,被演繹為具體的shopping飲酒。就是捉到疑似宋徽宗的target,亦雞手鴨腳一如小學生。陳曙曦版本完全捕捉了潘惠森筆下的疏離關係與不安全感,卻讓90年代版本中狀若啞巴的李師師,最終鼓起勇氣從「框框」裡冒出來,與梁山好漢的「姐手姐腳」相映成趣。

 最後要談的,要數到「藝穗民化節」旗下的演出──台灣曉劇場的《燕子》。《燕子》借用天邊外劇團場地,上演一場流動暴力劇場。先是全身發抖的碎屍疑犯被審問,然後帶領觀眾進入早已佈滿台灣綁架案剪報的空間,再近距離演出虐打強姦撕票等戲碼。《燕子》是台灣一位年輕劇場導演的作品,而且明顯相信「肖真」的力量,大篇幅地呈現實牙實齒毆打和若干自願與非自願的性交場面。「燕子」本來就是指涉當年轟動一時的撕票案受害人,是社群與一個城市之間的集體記憶。《燕子》讓觀眾(因為演員被打)大動惻隱之心之餘,渾忘香港語境與接連出現駭人撕票案的台灣,有著認知上的深刻鴻溝,但它的敢衝敢撞,卻是另一番青春。

 奇妙地,年近歲晚回顧2012香港劇場的滄海遺珠,竟然讓我不斷想到「青春」。「青春」看來真是好用——有回顧而來的青春、有青澀演出的青春、有舊調重彈的青春、還有不怕死且去到盡的青春。當然,這也是劇場精神,劇評人平日挑剔數落太多,天天上演倚天屠龍,最後惟有歌頌青春。 ■本欄隔周見報,由本地知名評論人小西與梁偉詩輪流執筆,帶來關於舞台的熱辣酷評。

相關新聞
林奕華 女版《三國》上戰場 (2013-01-04) (圖)
敢觀舞台:什麼是青春?──2012的滄海遺珠 (2013-01-04) (圖)
盧志榮的《文明願景》 (2013-01-01) (圖)
《科歐之行》 (2013-01-01) (圖)
《依羅之鄰》 (2013-01-01) (圖)
《哈克斯之行》 (2013-01-01) (圖)
《塔內歐姬之畔》 (2013-01-01) (圖)
《伊貝拉之行》 (2013-01-01) (圖)
創作對談:回憶總是美好的嗎? (2013-01-0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