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財經人物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內地大款急增 港私銀生意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1-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陸庭龍指,恒生私銀業務有一半客人均來自內地。 張偉民 攝

 內地富豪急增,據《2012胡潤財富報告》顯示,內地身家逾千萬元的富豪數量首次突破百萬,不少人都希望帶著財富「走出去」,造就私人銀行及信託服務的需求急增,據陸庭龍指,去年恒生私銀業務的收益及營業額就錄雙位數字增長,而現時更有一半客人均是來自內地。

內銀產品少 難追港模式

 陸庭龍指,內地私人銀行模式仍未完善,一直想複製海外及本港的私銀模式,但中銀監對複雜的衍生產品監控嚴謹,所以產品種類很少,令分行和私銀的產品幾乎一樣,成本卻較高昂,「內銀太追求金碧輝煌,好像在銀行內養晒錦鯉,又安排客人飛去海南島打高爾夫球」,令收益減少,隨時入不敷支,故他不願意去內地做私銀,「免得建了一間靚屋,但原來無飯食。」

 他更指,近年內地流行的信託理財,其實屬借貸一種,由銀行作中間人,向客戶推銷企業的信貸產品,既高風險,局限性又大。而企業及產品本身質素成疑,但因利率高,銀行收取的提成可觀,故仍有銀行願意代銷,去年爆煲的華夏銀行1.6億元違規銷售理財產品就是一例。

非為投資 服務趨實際切身

 加上內地客與海外客對投資的概念不同,內地富豪愈來愈年輕,認為有錢不如投資老本行,利潤更豐,相反私銀做的組合回報僅5%至10%,不夠吸引。而其他則以個人需求主導,如私人客多關注投資移民、子女海外升學或做信託,非為投資,故該行提供的服務都傾向實際及切身。

相關新聞
財經人物:陸庭龍 哪個市場舞照跳? (2013-01-14) (圖)
內地大款急增 港私銀生意火 (2013-01-14) (圖)
指點散戶 買人仔抗通脹 (2013-01-14)
港元被低估 拒撐聯匯 (2013-01-14)
心軟爹哋壞榜樣 甘做囡囡提款機 (2013-01-14) (圖)
熱衷「爬格子」 教人當興趣 (2013-01-1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財經人物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