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陸庭龍指,恒生私銀業務有一半客人均來自內地。 張偉民 攝
內地富豪急增,據《2012胡潤財富報告》顯示,內地身家逾千萬元的富豪數量首次突破百萬,不少人都希望帶著財富「走出去」,造就私人銀行及信託服務的需求急增,據陸庭龍指,去年恒生私銀業務的收益及營業額就錄雙位數字增長,而現時更有一半客人均是來自內地。
內銀產品少 難追港模式
陸庭龍指,內地私人銀行模式仍未完善,一直想複製海外及本港的私銀模式,但中銀監對複雜的衍生產品監控嚴謹,所以產品種類很少,令分行和私銀的產品幾乎一樣,成本卻較高昂,「內銀太追求金碧輝煌,好像在銀行內養晒錦鯉,又安排客人飛去海南島打高爾夫球」,令收益減少,隨時入不敷支,故他不願意去內地做私銀,「免得建了一間靚屋,但原來無飯食。」
他更指,近年內地流行的信託理財,其實屬借貸一種,由銀行作中間人,向客戶推銷企業的信貸產品,既高風險,局限性又大。而企業及產品本身質素成疑,但因利率高,銀行收取的提成可觀,故仍有銀行願意代銷,去年爆煲的華夏銀行1.6億元違規銷售理財產品就是一例。
非為投資 服務趨實際切身
加上內地客與海外客對投資的概念不同,內地富豪愈來愈年輕,認為有錢不如投資老本行,利潤更豐,相反私銀做的組合回報僅5%至10%,不夠吸引。而其他則以個人需求主導,如私人客多關注投資移民、子女海外升學或做信託,非為投資,故該行提供的服務都傾向實際及切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