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2日,行軍迅速的日軍佔領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駐菲美軍由於海路被日軍切斷,孤軍作戰下於5月投降。不過在同一個月,在菲人民抗日軍協助下,一支由華僑組成的抗日支隊在呂宋島中部誕生,正是著名的「菲律賓人民抗日軍第四十八支隊」。
華僑抗日支隊成立時只有52人,全隊更只有借來的7支火槍和2支短槍。支隊遂冒險穿過日軍封鎖線,尋找美軍撤退時遺下的槍枝,經2個月艱難行軍,以全副武裝返回戰線。
華僑支隊一項重要策略,是取締投靠日軍的偽奸,以激發民間士氣。支隊有天接報,一名小村莊地主為日軍當間諜,胡作非為。支隊於是裝成日軍士兵,引出地主就地正法,其後沒收地主財產作抗敵經費。
1943年1月,華僑支隊在干侖巴首次與日軍交鋒,擊斃日軍數十人、己隊僅傷一人而全勝。消息令華社振奮,紛紛捐款捐藥。1945年2月3日,支隊配合美軍先頭部隊進攻馬尼拉市區,成功抵禦日軍激烈反撲,為收復菲律賓立下戰功。
菲郵政局1992年發行紀念二戰菲國游擊隊的郵票,其中一枚印有「中國游擊隊」和「48」字樣,正是紀念華僑支隊3年抗戰的無比貢獻。
中國遠征軍入緬助陣
另一邊廂,為支援英國在緬甸(當時為英國屬地)抗日,中國1942年派出遠征軍(左圖)。由於滇緬公路是中國關鍵國際交通線,故緬甸在東南亞半島有重要戰略意義。當時英國著眼印度,駐緬英軍節節敗退,遠征軍只能孤軍作戰,傷亡慘重。
然而,遠征軍入緬抗日為英軍解除危機,並為英軍撤印重整旗鼓贏得寶貴時間。1943年至1945年,中國駐印軍及遠征軍反攻,收復緬北逾50座城鎮,重新打通國際交通線,令國際物資得以運入中國協助抗日,更為盟軍收復緬甸創造有利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