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1月2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政情與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反對派阻撓 致謝動議勢危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1-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反對派聲言會於致謝辯論投反對票。圖為梁振英早前在立法會宣讀首份施政報告。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立法會將由明日開始,一連三天就特首梁振英剛發表的施政報告舉行致謝辯論。儘管民建聯、工聯會、經濟民生聯盟等主要黨派均表示會投支持票,惟致謝動議按慣例會由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主席提出,屬於議員議案,需要經分組點票,在反對派各黨派聲言會投反對票的情況下,致謝動議極有可能會被否決。

按照慣例,在特首每年公布施政報告後,都會由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主席提出致謝動議。不過,由於致謝動議屬議員動議,按法例須同時獲得地區直選以及功能界別的過半數議員支持才能通過,故反對派過去數年以「關鍵少數」的角色否決致謝動議,前任特首曾蔭權在任內發表的7份施政報告中,後5年的5份就連續「未獲致謝」。儘管截至昨日,最少有38票表態支持今年度施政報告的致謝動議,較反對派的27票多(見表),但由於要分組點票,今年的致謝動議大有可能被否決。

 多個反對派黨派表明不會支持原動議,並就原動議提出修訂:民協前主席馮檢基稱梁振英在土地和房屋政策上「蕭規曹隨」,對扶貧、標準工時等以成立委員會研究為由,「一拖再拖」,對此「深表遺憾」。 民主黨議員單仲偕就稱特首未有在報告中就政制改革啟動憲制程序或展開廣泛公眾諮詢,及未能就各項重大民生議題提出短期、有效而具針對性的措施表示「憤怒及遺憾」。同時,工黨主席李卓人及議員何秀蘭、張超雄、張國柱則提出了要求就標準工時立法等修訂。

葉國謙:反對任何修訂

 民建聯立法會黨團召集人葉國謙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查詢時表示,民建聯支持原動議,並反對任何修訂,包括要求特區政府即時立法規管標準工時的修訂,因社會上對立法規管標準工時的問題還未取得任何共識。不過,他認為,今年施政報告尚未完全反映梁振英的施政理念,希望特區政府未來會有更多成熟的政策推出,回應香港市民的期望。

王國興傾向支持原動議

 工聯會議員王國興表示,工聯會傾向支持原動議,但會修訂由工黨主席李卓人提出的修訂,刪除只是批評字眼,改為要求透過立法途徑規管標準工時,表達勞工界的訴求,一起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又希望施政報告通過後,特區政府可以解決其他社會問題,包括解決目前內地人與香港人之間的文化衝突,保護傳統小生意免受高租金迫遷等。

梁美芬盼盡快落實政策

 經濟民生聯盟議員梁美芬表示,經民聯支持原動議,但希望特區政府能夠盡快落實各種政策,並提出各項具體細節。

葉太批反對派措辭過激

 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坦言,致謝動議的內容只是向特首致謝,感謝對方辛勤地撰寫了一份施政報告,是一種禮貌,而所謂「無功都有勞」,該黨會支持原動議,又批評反對派提出的修訂動議措辭太過激烈,所提出建議均未成熟,該黨無法支持。

陳健波籲勿拖政府後腿

 立法會保險界議員陳健波則說,施政報告已經勾畫出一個藍圖出來,而最困難就是如何落實,希望各界放下政治考慮,從市民利益出發,不要再拖特區政府的後腿。

相關新聞
來論:港台關係之管窺 (2013-01-29)
反對派阻撓 致謝動議勢危 (2013-01-29) (圖)
各黨派投票傾向 (2013-01-29)
醫會倡資助基層睇私家 (2013-01-29)
梁振英「遠見」得分升 (2013-01-29)
特首:廉署必秉公辦理 白韞六:辦案不偏不倚無畏無懼 (2013-01-29)
鄭經翰等准售 DBC股權歸黃楚標 (2013-01-29)
每周輿論動向:輿論聚焦施政報告 轉移話題不獲認同 (2013-01-28)
「愛港」心意卡挺梁 兩日蒐4000簽名 (2013-01-28) (圖)
基本法盃 (2013-01-28) (圖)
新力量網絡倡設財穩基金 (2013-01-28) (圖)
回應周日遊行 政府:推切實可行政策 (2013-01-28)
房屋政策處兩難 沉著應對忌飄忽 (2013-01-25) (圖)
玩拉布搞彈劾 三丑「十大」包尾 (2013-01-25)
專資會撐振經濟保民生 (2013-01-25)
黃錦星:廚餘回收社會須積極 (2013-01-25) (圖)
立會區會共商改善民生 (2013-01-25) (圖)
夢熊講CY 政界籲和諧 (2013-01-25)
來論:鍾庭耀為何又搞所謂「全民投票」? (2013-01-24)
委員會研政策 佳叔撐有必要 (2013-01-24)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政情與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