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新婚慶典,是人生一大喜事。這一對新一代銀杏沱村移民青年男女陳章健、李艷麗,正在花轎的顫悠中,鑼鼓的鏗鏘中,眾人的喧笑中,歡快地走向渴望的生活。孫榮剛 攝
銀杏沱,原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是秭歸縣下轄的峽江岸邊茅坪鎮的一個普通又普通的村民居住地,千百年來,儲無三分銀,地無三分平,單一原始的農耕和漁獵趕走不了根深蒂固的貧困。自從有了宏偉的三峽工程,她成了三峽首遷移民第一村,天翻地覆的變化隨之產生。 ■孫榮剛、王海群、向均平 報道
當2013年的第一抹曙光撒向大地時,新年的鐘聲敲醒了酣夢中的三峽,天氣有點濕冷,新年的第一天,記者驅車再訪銀杏沱。銀杏沱成為壩頭庫首的移民第一村後,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李鵬、朱鎔基、鄒家華等都曾踏上過這個小小的村莊,一時間銀杏沱聞名遐邇。
記者在過去的採訪中曾記下一組數字:銀杏沱移民點距壩頭庫首的秭歸新縣城5公里。自搬遷時,共有5個村民小組,1170戶,總人口2978人,其中農業人口1053戶2807人。為興建三峽工程,全村需搬遷移民1700人,淹沒耕地1400畝。在完成604名移民外遷任務後,有1100餘名移民採取本村就地後靠安置,依托山林資源,新改梯田700畝,發展了小水果、茶葉、柑桔等多種經濟作物3350畝。
開發性移民促經濟增長
銀杏沱村的村支部書記崔邦忠介紹說,三峽工程是機遇,銀杏沱堅持開發性移民方針,按照「靠路安居城鎮化,靠山樂業基地化、靠港致富小康化、靠遊興村特色化、靠城發展現代化」的思路,實行開發建設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經濟發展與移民安置相結合,生態農業與旅遊觀光相結合,以繁榮港口經濟為重點,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鼓勵並引導移民向二、三產業轉移,全村人平收入逐年提高。
已建成的港口是秭歸銀杏沱村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的一期工程。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以翻壩高速與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利用長江運輸優勢條件,發展以港口為中心的現代物流業,隨著物流企業的入駐,預計園區年新增工業產值80億元,解決5000人就業。建成後,物流園將成為三峽壩區南岸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地和翻壩轉運基地,集物流、倉儲、配送、加工、製造等功能於一身,是未來宜昌乃至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育二三產業建嶄新家園
銀杏沱村的第二次飛躍依托重建。在新建成的銀杏花園新區內徜徉,大道寬闊平坦,小徑迴環曲折,花草樹木相互掩映,四季如春。小孩嬉戲,老人悠閒,寧靜祥和,宛若世外桃源。看似城區,但沒有城區的喧囂,看是鄉村,但沒有鄉村的僻陋。城鄉在這裡交融昇華,達到了峽江湖畔獨具魅力的意境。在路邊,記者與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攀談,她高興地表示,一輩子沒過這種生活,想不到這把年紀了還享這種福。許多人圍過來,對記者說,你到晚上看吧,我們這裡還有跳舞健身的呢。每到晴夜,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聚集到一起,燈光把夜色點亮,歌聲把星星唱醉,舞蹈把江水騰歡。那是銀杏沱村人自娛自樂的夜生活。
秭歸縣移民局副局長王海群告訴記者,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移民的思想感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銀杏沱靠著特殊的地理位置,搬遷早,安置快,經濟發展也快,是三峽壩上移民致富第一村。他透露,銀杏沱村依托港口經濟與物流經濟,村內現在發展了「移民新村農家樂」、「農業觀光遊」等特色旅遊項目,全村開設有45家餐館旅店、23家美容美髮店、38家商店、2家文體活動室,月營業總額69.5萬元,戶平月營業收入6435餘元;其中由銀杏沱村村民自主經營的有54家,年營業收入469.56萬元。客貨運輸業主41家,從業人員45人,月營業收入9.9萬元;第三產業收入佔總體收入的三分之一,是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現在的銀杏沱村正以嶄新的姿態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充分展示出移民生活的美好前景,已成為中外遊客觀光的熱點,世人矚目的焦點,壩上庫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