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鍾洲
每個繁榮社會背後,都有一群默默耕耘的中產,沉默底下卻是無聲的哀號,就如挪威畫家蒙克名作《吶喊》,焦慮、不安和恐懼破畫而出。耐人尋味的是,畫作取景處附近曾經有屠房和瘋人院,傳出動物和精神病人陣陣慘叫。
中產從來沒明確身份,最普遍仍是根據入息,但各國、各地區標準不同,模糊界線是政府難以準確予以扶助的原因之一。港人月入一兩萬元,難與歐美擁有獨立屋和花園的中產比較,但以消費能力來看,購物和外遊之豪爽絕不遜色。平時節衣縮食,儲夠錢買樓買車、送子女出國留學,也可做個「哎吔中產」。
中產既可賺錢賺來,也可花錢花來,但這虛無飄渺的身份,沒多少實質好處,反成為另類「弱勢社群」,在高物價樓價夾擊下,看不到繼續向上流動的希望。
有學者認為,中產不僅是以財富劃分,還有對生活態度的講究和人生理想之追求,不過在價值觀被金錢嚴重侵蝕的社會,中產追求的不外乎買樓、買樓和買樓。頂著通脹的催命符,每天規矩工作、辛苦儲蓄,再將血汗錢乖乖奉獻比自己有錢不知多少倍的富豪,為的無非是幾百呎蝸居。中產會否仰天長嘆,這是否他們真正想要的生活?除了置業,還可以有什麼期盼?
蒙克筆下神情扭曲、掩臉吶喊的現代人,是中產的真實寫照。現實裡,到處都是看不見的屠房,不斷屠宰著中產精神、意志和夢想。他們從心底聲嘶力竭,奈何聲音淹沒在「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亞洲國際都會」的光環下;沉積在維港兩岸璀璨的燈火裡,凝固成一幅淒美的傳世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