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每一次成功、每一點知識的建立,都讓沈平感到更接近永恆。 彭子文 攝
——電子性能10微米仍可保持 沈平突破科學界紀錄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有人認為,納米材料是21世紀新材料,將會牽起另一場工業革命,改變人類生活。不過,踏入未來世界前,科學家先要進行無數基礎研究。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蒙民偉博士納米科學講座教授沈平,致力於細小至10億分之1米的物質中,以開拓新宇宙。沈平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於納米結構下的石墨烯(Graphene),其電子性能小至10微米仍可保持,突破科學界紀錄。這一刻,即使研究成果未為世人理解,距離「應用」二字也尚未看到邊際,但對沈平而言,能揭開自然界奧秘,在探求真理的科研路上,每一次成功、每一點知識的建立,都讓他感到更接近永恆。
很多人沒有選擇理科,或因為尚未理解科學世界中看不見、但卻是構成物質的不同粒子,覺得抽象難懂,但沈平對10億分之1米大小的納米世界著迷,「研究的東西越來越小,是科學上的歷史趨勢,從數百年前的人發現毫米(1,000分之1米),數十年前大家開始研究微米(Micrometre,100萬分之1米),再到20年前研究納米」。
愛研「細」 傳遞快耗能少
為甚麼科學家要把東西研究得那麼「細」呢?沈平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解釋,細小的東西較緊密(Compact),傳遞東西較快,所需能量也較少,有助節能、省時,「而且很多『大』東西做不到的事,『小』東西就能做到。譬如說,小至納米這樣的程度,物質性能就有可能改變。另外,小的東西表面面積相對會大了很多,性能和毫米完全不同」。
以沈平主力研究的納米結構來說,其研究團隊本月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剛發表一篇文章,提出只要在石墨烯上打100個納米面積的洞,在納米結構下的石墨烯(Nanostructured graphene),其電子性能可以保持至10微米,較原始的石墨烯以至科學界一直以來最尖端的研究發現,大了十倍至一百倍。
助拓知識前沿 訓練下一代
這個發現到底有甚麼用處?沈平坦言自己也不知道,但他指,19世紀發現發電機原理的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當時被問及新發現有甚麼益處,只回答「What good is a new-born baby?(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有甚麼益處?)」但有關原理卻造就其後愛迪生的發明,讓全世界受益。沈平強調,基礎研究有助拓展知識前沿,為社會訓練下一代,「在現今的知識社會裡,把基礎知識轉為應用的時間已縮短了很多。世界上聰明的人太多了,他們自然會去想一些基礎研究有甚麼用,我就做我自己喜歡做的」。
發現新東西 更接近永恆
對沈平而言,即使只是「發現」而非「發明」,但已非常滿足,「知識流傳時間是世上最長的,一座建築過50年至100年也會化為烏有。就算是萬里長城1萬年後也可能不存在,世上最永恆的是訊息(Information),也是最值得人追求的。每當我發現新東西,會覺得更接近永恆,人生也較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