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日前在新春團拜中提到,香港各界人士對行政長官梁振英領導的特區政府工作的滿意度,遠遠好於部分媒體所作的評論。在昨日《城市論壇》上,民建聯副主席張國鈞指出,自己每日都接觸到不同市民,有人支持梁振英,亦有人不支持,但更常接觸到「看議題決定政府施政能力」者,希望給予特區政府「觀察期」,看政府可否解決問題,尤其政府近期在房屋、水貨及雙非嬰問題推出了不少措施,急市民所急。
就張曉明日前表示,「梁振英領導的新一屆特區政府工作的滿意度,遠遠好於部分媒體所作的評論」,在昨日的香港電台節目《城市論壇》上,公民黨黨魁梁家傑聲稱,張曉明在講話中表示的民意,和香港多個民意調查機構所公布的調查結果比較,反映其說法「與主流有很大落差」,「(假如張曉明)同我到茶樓搭檯飲茶、寫揮春(接觸街坊),佢一定唔會咁講」,並指張曉明不應「偏聽」,又稱國務院港澳辦倘只基於張曉明的判斷,在了解香港的情況時就會「有偏差」。
民意趨「對事不對人」
出席同一節目的張國鈞反駁稱,香港是一個重民意的社會,民調是了解民意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不同調查有不同結果,「可升可跌」,而自己身為政黨中人,的確要參考民調結果,但同時自己也會透過民建聯百多個區議員的網絡,去了解地區民意。他指自己身為區議員,所接觸到的民意是「對事不對人」,認為應設「觀察期」讓政府施政。
梁家傑又聲稱,特區政府在處理內地及香港居民衍生的矛盾上「後知後覺」,但張國鈞反駁指,沒有一個政府能「先知先覺」,而事實上不少問題並無「水晶球」預知,如房屋問題並非由現屆政府造成,而是日積月累到今日浮現出來。
張曉明言論非滅反對聲
張國鈞又認為,香港社會多元,能容下不同意見,同時以達至共識的方式處理問題,稱張曉明籲港人在這個問題上「不說傷感情的話,不做傷感情的事」,非指不可以有反對聲音,而是指討論過程中不要有非理性、無意義的爭吵,如早前有人因水貨問題高呼「中國人滾回去」等。他說,自己身為家長,也要「搵奶粉」,但這並不等同要「內地人滾」。
城大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健民在節目上則認為,大家不能完全迷信民調數字,更不應因數個百分點下跌而大做文章,但承認目前民調確顯示特首及特區政府的支持度出現了一個持續的明顯跌勢,在某程度上的確反映了香港市民不滿,尤其梁振英的支持度令人擔心。他希望一些有機會與張曉明互動溝通者能夠「講真心話」,反映香港社會的實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