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瀛戈 深圳報道)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本來是觀眾春節假期的開年視聽盛宴,然而近幾年來卻變成了觀眾找茬、吐槽的樂子。蛇年春晚7個小時電視直播後面,竟然是近2千萬條微博的春晚直播吐槽,那些令人不斷「口誅筆伐」的「睡點」、「尿點」背後是春晚導演組無限的壓力!這道綜藝大餐為何越來越難調眾口了呢?春節聯歡晚會的「話題製造」到底是為了節目的「笑果」,還是為了收視率的「效果」呢?
小角色成大焦點
過去,春晚通常由主持人串聯相聲、小品、歌曲、舞蹈和其他各類富有民族特色的節目,演員則均為在當下社會上有影響或有成就的人物。2010年開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向「草根」平民們拋出橄欖枝,通過一些選秀節目,將年內的「草根達人」也邀請上了春晚舞台。
從地鐵賣唱的「西單女孩」到農民工組合「旭日陽剛」,春晚舞台上這些普通人的影子讓我們似乎看到了春晚「接地氣」的轉型。按理說,這也迎合了觀眾的心裡期許,但是,節目「效果」卻並不令人如意。觀眾們的「槽點」卻越來越多。有網友曾說「草根演員一出場,春晚立馬變《背後的故事》」。確實,春晚讓一些草根演員迅速躥紅,但是拿故事賺眼淚的設計也逐漸在消磨著觀眾的心裡,既然是普通人上春晚,那麼普通人的普通事還有必要拿出來賣嗎?電視節目從來就是一場精心的策劃,甚至有人說好的電視人絕對是「陰謀家」。看看春晚鏡頭裡出現的那麼多「狀況外」,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會三緘其口,以打太極的方式挑逗著觀眾們的神經。
明星藉機炒作亂象央視假裝不知情
剛發生不久的蛇年春晚「找力宏」事件不論「設計」與否,「笑果」成功達到了「效果」。在劉謙和李雲迪的魔術合作中,劉謙向李雲迪拋出了一句「找誰?找力宏」的玩笑,卻引發了觀眾們鋪天蓋地的討論。對於「找力宏」究竟是臨場發揮還是事先安排,「知情者」各執一詞,但觀眾有自己的判斷。導演、演員、創作人員,這幫子專吃晚會飯的人,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盛會」,既少了一份出頭露臉的機會,更少了一個為自己增添身價的機會。春晚的編導也許很無奈,每年的節目費盡心思去想,卻總要被人來吐槽,來找茬,可是,如果沒有這些被人「關注」的雷點,那麼來年後觀眾們的話題又從何說起呢?團隊的經費又要哪裡進賬呢?所以,春晚的效果,認真的人,就「笑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