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珍
財政司長曾俊華公布新任期第一份財政預算案,雖然當局已經投放了近千億元在改善經濟民生之上,但也不可能令各界都滿意,市民對於預算案有一些意見甚至批評是可以理解。然而,反對派及其喉舌故意歪曲事實,指預算案與施政報告貌合神離,意圖製造特區政府內部不團結的形象。曾俊華已指出預算案是政策主導,在財政上配合。反對派的評論不但無知,更是別有用心。反對派又鼓吹民粹寅吃卯糧之風,要求特區政府將儲備大花特花。但就如聖經中提到的七個豐年之後是七個災年的寓言故事一樣,本港經濟不會永遠好景,如果遇上外圍經濟逆轉,本港細小而外向型的經濟體將首當其衝,庫房收入將大幅減少,龐大的財政負擔將壓垮政府財政。
曾俊華在宣讀預算案時,強調是為配合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各項政策而制訂,為一系列涉及600億元的政策提供財政資源,以落實梁振英政府「穩中求變,務實為民」的施政藍圖。然而,有反對派人士及傳媒在預算案發表後,卻不斷製造謠言,指預算案與施政報告「彷彿各有各做」、「兩者管治哲學並不咬弦」、更有傳媒指預算案「更似施政報告」,大有抬高預算案貶低施政報告之意。
預算案與施政報告互相配合
只要細讀預算案的內容,上述指控便會不攻自破。曾俊華開宗明義就提出「預算案一向都是政策主導,在財政上配合。」這說明預算案不是一份獨立的財政預算案,而是要配合施政報告提出的施政理念及政策作出相應的撥款,所以預算案是由政策主導,即是先有政策才有撥款。梁振英上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以「穩中求變,務實為民」為主題,推出很多包括增加土地供應、改善民生經濟等政策;在理念上強調民生和經濟不可偏廢,政府要「適度有為」,將產業「做多做闊」。這些政策和理念都在預算案中得到貫徹,對於預算案落實施政報告的事實絕對不容歪曲。
部分反對派議員及傳媒,故意將施政報告和預算案區隔開來,目的就是要製造特區政府內部不團結的形象,好像各個政府部門各自為政,以損害特區政府威信。恰恰相反,梁振英政府自上任以來面對政治風波不斷,但依然能夠有條不紊、迅速果斷地落實多項惠民措施,正是仰賴一支團結協作的問責團隊,各問責官員能夠互相補位支持。特首提出要穩定樓市時,財政司隨即配合推出多番的調控政策;在長者生活津貼一役,各政府部門高效配合,成功破除反對派的拉布落實撥款。這份預算案更是為配合梁振英的施政藍圖而提出,體現出管治團隊的上下一心。在預算案發表後,梁振英高度評價指這是一份經過深思熟慮、具前瞻性和有承擔的預算案,既切合現屆政府的施政方向,也回應了社會的訴求。這也充分說明預算案與施政報告是一以貫之,部分人故意將兩者對立不但是違反事實,更是別有用心。
在預算案中,反對派抨擊得最激烈的是當局在扶貧上投入得不夠,民主黨形容預算案「小恩小惠」,大部分紓困措施皆與去年相若;公民黨黨魁梁家傑指政府盈餘「應使不使」;工黨李卓人聲稱極度失望,因為政府沒有增加經常性開支;梁國雄等人更指當局沒有推出全民退休保障,提出要拉布癱瘓政府財政。綜合反對派對預算案的批評,就是派錢派得不夠,要求將財政儲備都拿出來「花光派光」,更在沒有廣泛社會共識時,迫使政府推出對下一代影響深遠的全民退休保障。這種鼓吹寅吃卯糧的民粹之風對香港禍害深遠。
反對派討好民粹罔顧社會利益
本港近幾年受惠於資產市場暢旺,公帑確實也水漲船高,但在庫房錄得豐厚盈餘的同時,本港不少深層次的經濟缺陷仍然未有解決:
一是稅基過分狹窄,全港300多萬打工仔中,20萬人支付了8成的稅項;全港繳稅最多的1,000家公司支付了七成稅項,這些稅收極為依賴經濟好景及資產市場,容易「大起大落」,如果形勢逆轉,本港稅收將會立即銳減甚至會出現財赤。
二是老年化問題,2011年本港是每5.3個人中便有1名長者,到2041年便是1.8個人中便有1名長者,不但令納稅人負擔更重,也將加劇醫療、福利等相關支出,對未來的財政造成極大壓力。
三是經濟轉型步伐緩慢,經濟過度依賴金融等產業,令產業單一化的問題日益嚴重,衍生大量經濟及民生問題。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已認識到有關問題的嚴重性,而推動新產業發展,並加快各項大型基建工程,都需要大量及持續的資源投入,當局為此須保持充足的儲備應付。
如果當局為滿足反對派民粹式的訴求,將財政儲備都花在短期派糖之上,將盈餘都派個一乾二淨,在經濟持續暢旺之時可能問題不大,但經濟不會永遠好景,當遇上外圍經濟逆轉,低息環境改變,熱錢撤走,本港細小而外向型的經濟體將首當其衝,庫房收入將大幅減少。就如聖經中提到的七個豐年之後是七個災年的寓言故事一樣。然而,當災年不幸降臨之時,政府各項經常開支已經膨脹,市民也習慣了每年大手派糖,屆時財政將難以為繼。如果再貿然推出全民退休保障計劃,龐大的財政負擔將壓垮政府的財政,重演當年庫房連年赤字,公共服務須大幅壓縮之苦。這些慘痛經歷,不少反對派中人都有親身感受,現在竟然還在不斷鼓吹民粹之風,是要將香港推往歐債國家的不歸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