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壽臣山道西與黃竹坑徑交界地皮,為下個財政年度新賣地表內樓面呎價最貴的地皮。 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偉民 攝
實施14年的勾地制度正式「壽終正寢」,地政總署署長甯漢豪昨更直言,流拍比流標影響樓市更大,言下之意似是不希望公開拍賣土地時流拍影響樓市。有學者指出,取消勾地表制度可化被動為主動,令市場訊息更為公開且具確定性;然而亦有專家表示,勾地制度的取消對樓市發展沒有任何正面作用,始終發展商對於地皮區域發展的了解會較深入,可較準確地估算出需求,因此應保留勾地表制度甚至公開底價更好。
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兼市場學(理學)碩士課程主任冼日明接受本報訪問時認為,政府不欲樓市下跌已經是公開的秘密,皆因香港稅基狹窄,政府極度重視賣地收入,倘若樓市大幅回落,庫房很可能出現赤字,社會更湧現大量負資產,故大抵可理解政府不希望樓市下滑,一再出招只是想冷卻升勢而已。
冼日明指出,以往勾地制度令政府予人一種被動的感覺,主導權往往由地產商主宰,定期賣地可令政府掌握主導權,既可因應市場情況而決定何時賣,又可改善現時市場訊息不平衡的情況,可謂化被動為主動,相信在現時供求嚴重失衡的情況下,大眾都傾向由政府主導市場。
不棄高地價維持庫房收入
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李鉅威也認為,以往勾地制度令地產商有權選擇心水地皮,政府的角色十分被動,現時取消有關制度,將其回歸基本,同時將主動權掌握於政府自己手上,對市場而言是正面的。
經濟學者曾淵滄指,勾地制度近年已名存實亡,故對現時的制度影響不大,但相信政府不會輕言放棄高地價政策以維持庫房收入,政府只想透過出招令樓市不會大升,但不期望會大跌。
勾地不成功因沒公開底價
政府希望維持高地價政策之心其實從前日財爺對新財年賣地收入估算中已有所顯露,新財年計劃推出土地總供應約2.6萬伙,比本財年大減4,000伙,但卻估計地價收入有690億元,與本財年的691億元僅少1億。
然而,有分析認為勾地制度理應保留。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主任鄒廣榮指,勾地制度以往確實運行得不太成功,主要因為沒有公開底價。但是,即使政府將賣地權力掌控於手,也不可能確定地皮一定有人承接。更重要的是,發展商選擇投資地皮時,定必會清楚了解地區的需求,投資審視理應比政府周詳,故認為收回勾地制並無好處。他建議勾地制理應保留之餘,政府更應公開底價,此舉可令發展商向政府表達哪幅地較好、哪幅地比較吸引。同時,他強調,供應穩定絕不等同可以穩定樓價,樓價的起伏是需要供應及需求結合方可定奪。
值得一提的是,發展局昨表示,2012/13年度私人住宅土地總供應量共19,300伙,賬面上距離每年20,000伙的目標只是相差700個單位,但該19,300伙當中,預料本季推出可建的5,900伙的土地幾乎全部未賣出,包括有傳趕於本財年完結前重推的大圍站上蓋物業(涉2,900伙),算下來估計可供應的單位只有約13,400伙。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嘉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