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昨日發出調控樓市的工作通知,強調要向執行調控政策力度不足的省級政府問責,要求各地區每季公佈新建商品住房價格目標。在「兩會」即將召開、政府進行換屆之際,國務院推出強力調控樓市措施,釋放中央堅持調控政策不動搖、力度不放鬆的強烈信號。
此次公佈調控樓市措施選擇在政府換屆之際,說明防止樓市過熱、以免影響民生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項長期的政策,不會因為政府換屆而放鬆甚至改變。即將產生的新一屆政府接班後工作千頭萬緒,需要關注、處理眾多事務。如今在政府換屆前先行公佈調控樓市措施,是要確保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有利於市場作出準確判斷,適時下調對樓市的預期,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
內地多數大中城市的「樓市熱」持續升溫,100個重點城市的住宅平均價已連續第9個月上漲,市場上非理性、恐慌式的購房行為又再出現。在內地,樓價不僅是民生問題,更是影響到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在樓市上漲預期愈演愈烈之時,上月2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出台了被稱為「國五條」的調控措施,昨日再公佈具體的執行細則,中央明顯是要傳遞強力使樓市降溫的信息。
以往為壓抑樓市,內地推出過多輪調控,而且力度持續升級,但是樓市一直處於房價上漲與政策調控的「角力」之中,房價始終沒有走出「越調越漲」的怪圈。究其原因,關鍵在於地方政府對調控政策執行不力。這輪調控格外強調地方政府的責任,執行細則中第一條就指出完善穩定房價工作責任制,「要對執行樓市調控不力省級政府問責」,這是切中要害。中央的政策再好,也要靠地方政府執行。調控樓市問責制,必須將政策量化為各項標準,並明確政策落實責任人,真正與官員考核、問責掛鈎,才能避免「越調越漲」的現象。
過往數年,房地產業被認為是內地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地方政府和地產商為了各自的利益大力推高樓價,對壓抑樓市毫無積極性;炒樓成為重要的生財之道,「房叔」、「房媳」、「房妹」層出不窮,普羅大眾只能望樓興嘆,導致貧富差距日益嚴重。以限價、限購、開徵房產稅作調控手段只能治標不治本,要長遠而有效地壓抑樓價,保持樓市平穩,內地必須淡化房地產市場作為經濟「支柱」的角色,轉變依賴土地財政的發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