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昨日啟動深水埗東京街/福榮街項目,總發展成本約為10.3億元,涉及83個業權及多個劏房戶,提供約145個中小型住宅單位。事實上,劏房問題是本港舊區存在已久的隱患,加快舊區重建是解決舊樓日久失修的根本方法。不過,重建涉及大批劏房戶的賠償及安置,勢將大幅增加收購成本,隨時令市建局出現嚴重虧蝕,拖慢重建進度。當局應研究放寬重建項目的地積比率,以增加重建後的房屋供應,既可發揮土地潛力降低呎價,亦能減省市建局重建成本,加快重建進度。
今次市建局重建項目涉及樓齡逾50年的大廈,樓宇破舊失修,天台僭建問題嚴重。這些大廈及設施早已不符目前建築安全要求,衛生環境惡劣,居住環境擠迫,外牆亦經常出現剝落情況構成危險。未來10年,這些「高齡樓宇」的數目仍會按年遞增500幢,需要市建局加快重建步伐,改善基層市民的居住環境。
今次重建項目總發展成本高達10.3億元,業權雖涉及83個,但由於涉及多個劏房戶,登記住戶數目超出項目業權數目,市建局需要處理共110戶家庭,大大加重了市建局的賠償金額。過去,市建局進行收購時,賠償往往較地產發展商豐厚,對業主除有現金或「樓換樓」補償,對每個劏房戶一般也會賠償近10萬元搬遷費。有地產業人士指出,由於早前土瓜灣重建項目的收購呎價達1萬元,增加業主期望,收購價不會少於此數,加上大批劏房戶的賠償,將為重建項目帶來巨大的財政風險,削弱重建成本效益,也拖慢重建進度。
有關項目重建後,市建局雖可將原樓高5至7層大廈,改建為25層高樓宇,共提供145個中小型單位,但單位數量始終較少,與重建成本不符。市建局重建時,往往因地積比率限制,未能進一步興建更多單位,為彌補成本,重建後的單位往往要以較高呎價出售,超出普羅市民購買力。現時深水埗、九龍城等市區地段存在較多50年樓齡樓宇,屬本港黃金土地。當局應與市建局協商,放寬市區重建土地的地積比率,令市建局在重建後能夠增加房屋供應,發揮土地最大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