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施永青建議於賣地條款內,規定地產商預留部分單位予本港首置人士。劉國權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住屋仍然是香港市民最關心的議題。在昨日一個論壇上,多名講者均認為香港年輕人應調節他們買樓的期望,並應更著重培養自己與時並進的技能,「否則即使有樓,生活也只會越來越差」。
中原地產創辦主席施永青昨日出席「愛中港青年文化社團聯會」舉行的「公開房屋論壇」時稱,早於1992年,當時的港督彭定康為壓抑樓價,採取了預繳印花稅措施,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樓市仍不跌反升,且香港一直推行高地價政策,整個經濟模式環環緊扣,有任何改動都會對整體經濟造成很大影響,故特區政府不應隨意「落重藥」,「當局不應該搞一二手市場,而應從單位存量入手,如在賣地條款內加入條款,規定地產商必須預留一定數目的單位予香港的首次置業人士購買」。
針對部分年輕人「買唔起樓」的抱怨,他坦言,年輕人毋須「一畢業就買樓」,更不應將一切幸福寄託在一套房子身上,而應學習更多知識,確保自己追得上社會的轉型發展,否則就算「有樓」,生活條件也只會變得更差,而不是更好。
周浩鼎:港青應面對現實
青年民建聯主席周浩鼎在論壇上也指出,在低利息環境下,全球流動資金充裕並殺入樓市,令各國家及地區的樓市炒風熾熱,「拿英國來說吧,當地人也抱怨樓價太高」,香港年輕人也應該面對現實,調節他們的置業期望,將置業年齡由他們心目中的20多歲升至30歲或40歲。
他續說,反對政府干預自由市場,擔心任何措施都會被扭曲,並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供應量,又讚揚特首梁振英自上任以來,已履行競選時的承諾,積極尋找合適的建屋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