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周末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老來顧兒孫 寂寥漂異鄉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3-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設計圖片

城市「老漂族」:一切為了孩子

 在內地很多城市中,有這樣一群老人,他們退休之後,本應在家鄉安享晚年,但為與在異地工作的兒女團聚,為了照顧幼小的孫輩,不得不「漂」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他們被稱為城市「老漂族」。一方面他們含飴弄孫享天倫之樂,可另一方面他們交際圈小沒有朋友難以適應新城市的生活,子女又忙於工作無法相陪。子女很近,幸福卻遠,身在異鄉的寂寥感油然而生。這些「老漂族」就這樣游移在鄉愁與親情間喜憂交織。

 ■香港文匯報記者 沈夢珊 上海報道

林雪梅從雲南老家到上海照顧坐月子的女兒和剛出生的外孫已經快一年了。林阿姨說,原來她在老家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工資待遇不低,生活輕鬆自在。「可女兒懷孕是大事,自己照顧總比她婆婆要來得強。」辭了工作,趕到上海照顧女兒的林阿姨很快發現,由於語言不通,又沒有可以交流的朋友,每天生活的重心就是照顧外孫,生活單調而乏味。「有時也給老家的朋友打電話,但也不敢久說,孩子還小,根本離不開人。」

放不下家鄉老伴

 更讓林阿姨放心不下還有在家鄉的老伴。「老伴在老家還有工作,不能過來。沒想到這麼大年紀了還會趕時髦分居,實在是沒辦法。」林阿姨每天都會和老伴通通電話,「其實老伴的生活也需要有人照料,我一下子不在身邊,他也很不習慣。」林阿姨告訴記者,其實女兒和女婿都很孝順,經常給她買這買那的,但她心裡「還是空落落的」。這一年間她回了幾次雲南,「在這邊牽掛家裡的老伴,但回去了心裡又放心不下這邊的外孫,所以住不了多少日子就會回到上海。」林阿姨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無論多麼糾結,這樣的日子還得繼續。

兒子是生活的全部  

 已在上海「成家立業」的葛阿姨,日子過得同樣不輕鬆。來上海前,葛阿姨在老家幹活帶兩個兒子,前夫在上海做生意。大兒子小華升初中時,前夫把小華帶到上海讀書。不久後前夫與她離婚。為讓小華在上海完成學業,葛阿姨帶著小兒子小濤來到上海,獨力支撐起這個三口之家。

 葛阿姨住的房子是前夫留下的,這間一戶三室的房子還住著兩位租客。這份房租便是葛阿姨固定的收入。「有老家的朋友來上海做生意想讓我幫他們看店面,工資還挺高的,可是我拒絕了。」畢竟有兩個兒子需要她照料。每天下午是葛阿姨最悠閒的時間段,說是悠閒,其實就是空虛寂寞。葛阿姨笑著說,中午吃完飯做好家務會看一下午的電視,有時候睡醒發現電視還開著。「原來老家的小姐妹現在的生活一個個都比我好,我也不願和她們多聯繫。」沒有新的人際關係,葛阿姨在這座城市裡感到「毫無歸屬感」。

為小兒戶口嫁上海男

 葛阿姨每天最盼望小華下班回來能和她說說話,「但他每次都叫我不要問那麼多,我想他肯定上班很辛苦,他不願多說那我就不多問了。」記者問葛阿姨願不願意回老家養老,她卻直搖頭,兩個兒子是她生活的全部,小兒子小濤馬上要參加升學考試,葛阿姨說如果沒有上海戶口,小濤就只能像小華一樣考高等職業學校。葛阿姨找了一個有上海戶口的男子結了婚,「講來還有些不好意思,其實就是為了小濤能考上上海的重點高中。我對男方也說清楚了,平時也不要求住在一起,財產方面也協議清楚,畢竟兩個兒子對我而言是最重要的。」

 葛阿姨說自己也有業餘愛好,但只能等以後再說了。在她眼裡,老家和上海都不再是能容納她的地方。

相關新聞
老來顧兒孫 寂寥漂異鄉 (2013-03-23) (圖)
群體漸龐大 孤獨最難熬 (2013-03-23) (圖)
專家解讀:社區服務應給力 (2013-03-23) (圖)
子女無暇陪 父母心病重 (2013-03-23)
明代縣衙訴600年滄桑 (2013-03-02) (圖)
虛受思補倡自省 狐仙鎮守穩印信 (2013-03-02) (圖)
民眾求官德 楹聯表清白 (2013-03-02) (圖)
鎮衙之寶 價值連城 (2013-03-02) (圖)
厚重歷史 保舊創新 (2013-03-02) (圖)
彝良災民願望 建新家迎新年 (2013-02-09) (圖)
喬遷新居 喜上眉梢 (2013-02-09) (圖)
縣府巨資 扶貧安居 (2013-02-09) (圖)
記者手記:重建災區 重建心靈 (2013-02-09) (圖)
港人送暖 建校助學 (2013-02-0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周末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