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彭教授(右)在男童張睿霆死因聆訊中作供。
13歲男童張睿霆在屯門醫院接受顱頸手術後死亡,死因庭傳召主力手術的美國兒科腦外科專家彭教授(Dr. Dachling Pang)作供。彭指拔喉乃集體決定,他不反對拔喉,但因拔喉牽涉氣道,是否拔喉交由麻醉科團隊作最終決定。本地骨科醫生鄭雄暉撰寫專家報告,認為手術沒必要,但彭反駁指睿霆出現行動笨拙、手肌無力等症狀,如學爬學行較常人遲緩、控制手指及操作剪刀能力不佳等,力指動手術是遲早的事。
本地醫撰寫報告:手術沒必要
彭於加州任兒科神經外科中心主管,經常獲邀到世界各地交流,包括內地、新加坡、台灣、英國、印度及南非。他稱自2000年起來港教學及做手術,每次均由醫管局向醫委會申請臨時註冊,每次都不收分文,來港為睿霆做手術亦不例外。他強調不會為教學無端替睿霆做手術,在港出生的他長居美國,表示來港作供只為披露真相。
彭形容張母聰明,手術前似乎完全明白他講解的手術程序及風險;但他自行醫以來,都沒說過手術是零風險。2011年8月4日手術後,他為睿霆照X光,確保其頸骨排列次序無誤,當時睿霆已甦醒可自行呼吸,並可按醫生指示郁動手腳,其面部沒腫脹。從腦外科角度來看,他認為拔喉是可行的。
男童術後15分鐘呼吸困難
他離開手術室後約15分鐘,獲通知睿霆呼吸困難,遂即時折返。他起初為睿霆調校頭箍以紓緩氣道,但未幾睿霆血含氧量急降,他即協助醫護人員重新插喉,終成功建立氣管造口。死因研訊主任質疑為何創救花費3小時至4小時,他解釋當時建立造口花不足一小時,剩餘時間都用在穩定病人情況。
他指睿霆動手術時俯臥8小時,或因此出現氣道腫脹,但問題屬意料之內;又指術後若有血塊令神經受壓,拔喉可及早發現問題進行創救。■香港文匯報記者 杜法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