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炳良表示,委員會建議為輪候公屋的逾35歲非長者單身人士「加分」,加快上樓。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偉邦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廖穎琪)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昨日召開第五次會議,委員聽取負責研究「劏房」的調查機構匯報首階段結果,包括分間單位的人均面積、收入等,但政府認為現階段不宜公布結果,調查機構將展開第二階段研究,抽查全港1,700幢樓宇,料5月提交報告。據了解,委員傾向「劏房」採寬鬆定義,不論有無獨立門和廚廁等都計算在內。委員會又建議調整公屋輪候冊的配額及計分制,為逾35歲非長者單身人士「加分」,加快上樓。
長策會委託調查機構,推算全港「劏房」數目,昨日有首階段結果。調查機構全港抽樣調查225幢樓宇,共542名住戶,了解他們的特徵和生活狀況,例如單位面積、設施、租金、住戶年齡、性別、租金佔收入比重、住「劏房」原因、有否輪候公屋,以及面對的問題等多項資料。身兼委員會主席的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表示,由於現階段非全面調查,不適宜對外公布結果,避免造成誤導。研究機構將展開第二階段研究,全港抽樣調查1,700幢樓宇,料5月提交報告。
張炳良:「劏房」定義寬鬆
至於「劏房」的定義,張炳良指出,坊間的定義很闊,長策會的目標是針對居住環境惡劣的住戶,涉及人均居住面積和衛生環境等。據悉,委員傾向「劏房」採寬鬆定義,不論分間單位有無獨立門和廚廁、面積大小,「總之是一個單位分間成幾個」都計算在內,但委員期望調查機構的報告可提供各個數字的分項,例如多少分間單位有獨立門等,「有獨立門(的單位)沒那麼惡劣,但都要知個數(字),這才知基層住屋情況」。委員蔡涯棉透露,當局採取「分間樓宇單位」作為定義,當中包括板間房、梗房、床位和閣樓等,「這些的居住環境都惡劣,幾十呎很多人住,很迫」,採較寬鬆定義可全面評估情況,是恰當做法。他不擔心數字很大,因為這是客觀存在事實,「找出問題,面對現實,才幫到市民」。
蔡涯棉:該群組較需協助
蔡涯棉認為,35歲以上的單身申請人相對較需要協助,「工作超過10年,但人工仍少於入息上限的八千多元,解決食和住的支出較困難」。張炳良表示,在過去幾次會議,多名委員提出不同建議,以善用公屋資源,包括優化富戶政策和寬敞戶政策,建議房委會調整公屋輪候冊的配額及計分制,為逾35歲非長者單身人士「加分」,縮短輪候時間。但委員會未有估計可縮短輪候多少年,至於如何加分等細節則交由房委會自行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