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楊志霞半躺在沙發上,回憶起當年的事她悲傷難掩。 戚馨月 攝
「2003年4月21號,我母親走了;26號,父親走了;5月1號,丈夫走了;5月3號,弟弟也走了。」沙士後遺症患者楊志霞說得極平靜,「一家11口人,就兩個上學的孩子沒有得病,這剩下的,只有我大哥一家3口活著出院,剩下我和我弟弟兩家,都是孤兒寡母。」
臥病在床 錯失最後一面
十年前的4月,一個11口之家,患病9口,死亡4口,倖存治癒的5口人中,如今有4口人因後遺症喪失勞動能力。每年4月為逝去的親人掃墓,都是對心靈的再一次折磨。
說到這裡,楊志霞有些激動:「當年他們走的時候,我們連面都沒見到,沒準備衣裳,沒吃上最後一口家裡的熱飯,甚至連話都沒留一句,人就這麼走了,留下這骨灰。」
醫費高昂 陰霾揮之不去
沙士帶給楊志霞的不僅是永生無法釋懷的家破人亡傷痛,更給她帶來日日折磨她的病痛。「我們想忘記過去,誰都不想生活在過去的陰影裡,但現實的每天生活都在提醒著我們當年的痛苦。」
今年55歲的楊志霞在沙士後,被醫院鑒定為沙士後遺症股骨頭壞死。「查出來後,我是一路哭著回家的。這個病是死不了的癌症,我接受治療,但是很快發現,我沒有能力承擔高額的治療費用。當時我住院40天,花費了4800多元,我當時病假工資就580元,兒子拿低保290元,一個月我們兩個不到900元,還要支撐醫療費用,我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
受盡歧視 湊孫唯一歡樂
之後不久,楊志霞的兩條胳膊也出現了骨壞死。「那種痛,像是肌肉撕裂一樣,梳頭髮、端杯子這種小事情,都做不好。」楊志霞因疼痛整晚睡不了,有時候為了緩解疼痛,就用兩條腿壓著胳膊,直到胳膊麻木,才能入睡。
如今,楊志霞的生活圈子就是她的兒子兒媳,還有這些跟她一樣的病友。她不敢讓街坊知道她患過沙士,不想受到別人的歧視。幸好,她添了個小孫子,「自從有了孫子,歡樂也多了。我們就想活著像個人一樣,別到老了,我們治不起,活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