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炎帝陵
韓星海
「自古秦嶺古茶山」,中國陝西孕育了中華文明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資料表明,陝茶是中國茶葉的「鼻祖」。
陝茶品質上乘,口味清香醇綿。但陝茶雖好,卻因推介不夠,多年以來,「養在深閨人未知」。最近,陝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三強一富一美」小康、和諧、美麗新陝西的戰略目標,支持大力發展陝茶產業。
陝茶要走出去,香港「2013年國際茶展」是一個重要平台,為了讓海內外消費者了解陝茶,提升陝茶的認知度和知名度,增強其影響力,陝西省商務廳決定在本報開辦《美麗陝西茶故事》系列專刊,此專刊從今日開篇到8月15日結束,擬發12期,以陝茶故事的形式,向讀者介紹陝茶的歷史、生長環境、陝茶品牌、陝茶企業、陝茶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規劃等多個內容,全方位向海內外展現陝西茶葉的獨特魅力。
素有「東方樹葉」之稱的茶樹,起源至今已有六七千萬年了。陝西關中西部寶雞市姜城堡一帶,就是炎帝神農氏的故鄉。唐朝「茶聖」陸羽《茶經六之飲》中曾概括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由此及彼,確切說,我們今天喝茶與「茶療」是炎帝發現和利用的。
據《國語.晉語》最早載其事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生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從這段史料來看,炎帝是黃帝的同父異母兄弟,即原始社會常見的雙胞族。傳說炎帝是一位火神,當黃帝還是一個毛頭小伙子的時候,他已是北方非常有聲望的首領。但誰又知道,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茶,是被炎帝最早發現並把它用到我們的生活中來的呢?那麼,這中間的必然聯繫是甚麼?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聽一聽,想一想,炎帝神農氏是冒著生命的危險在探索和發現,其功勞不可抹煞啊!
從史料演繹傳說,遠古時期的一天,當神農在姜水南岸的秦嶺天台山一帶採集藥草時,嚐到一種草葉,使他口乾舌麻,頭暈目眩,於是他放下草藥袋,背靠一棵大樹斜躺休息。忽然一陣風過,似乎聞到了一種清新的香氣,但不知這清香從何而來?抬頭一看,只見樹上的幾片綠油油的葉子緩緩落下,心中好奇,撿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嚼嚐,一時感到味雖苦澀,但有清香回甘之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後更覺氣味清香,舌底生津,情緒飽滿,且頭暈目眩減輕,口乾舌麻漸消,好生奇怪。於是,再拾幾片葉子細看,其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樹木不同,因而又採了些芽葉和花果而歸。以後,神農將這種樹定名為「荼」,這就是茶最早發現的經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神農為了普濟眾生,嚐百草,採草藥,雖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典故。
神農嚐百草的精神感動著無數後人。據傳說,後來神農在天台山嚐了「火焰子」(俗稱「斷腸草」),沒有解藥可救,當下腸子斷七七四十九節,無法挽救,隨後就死在了老君頂下邊。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此地修了一座三清宮,宮的上方中央為他建了一座「骨台寢殿」。至今,還有不大完整的遺址尚存。在此尋根追憶和憑弔的人還很多,成了寄託情感的精神家園。
現今學術界普遍公認,「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犧牲精神,就是炎黃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為此,我國茶文化論壇會上,為了倡導茶為國飲,還多次倡議每年「谷雨節」為「茶祖節」,採用多種形式,祭奠茶祖,弘揚茶祖神農的獻身精神。由此可見,炎帝神農氏這塊茶文化的「金字大招牌」確是無價之寶,它可以凝聚起海內外茶人的一顆中國心。
本文作者韓星海係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茶人聯誼會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