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巖
有人說新「國五條」攪亂了中國房地產市場,一邊是老百姓徹夜排隊過戶、排隊離婚,另一邊是地產股和房價依然堅挺。有人擔心,如果號稱史上最嚴厲的新「國五條」都不能起作用的話,已經「十年無解」的房地產調控該如何收場,依靠行政手段調控房價的路子是否走到了盡頭?
房價上漲各方均不歡喜
回到十年前2003年,那已是推進房改的第5年,中央首次提出將「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房改對房價的影響開始顯現,一線和重點城市房價大幅上漲,當年北京、上海新房均價比房改前上漲64.62%。那時北京三環邊上的高檔新房售價每平米大概6,000元左右,在普通的北京市民眼中已是「天價」。
2003年中央判斷地產市場出現過熱趨勢,決定實施房地產調控,於是拉開了十年調控的序幕。十年間,政府先後推出了「國八條」、「九部委十五條」、「國十條」、「國五條」和新「國五條」的多輪調控政策,涉及信貸、土地管理、商品房限購、保障房建設等多個領域。然而,如今的房價與十年前相比已今非昔比,偶然的房價下跌也只是曇花一現。
房價上漲沒有歡喜,只有憂。普通工薪層買不起房,排隊搖號等著分保障房也分不著;中產階層花越來越多的錢來買房反而遭遇限購,還得承擔越來越高的稅費;而在別人眼裡賺個盆滿缽滿的開發商,也不高興。房價漲得快,地價比房價漲得更快。不少開發商曾告訴記者,一個項目做完收回所有投資加利潤,還不足以買回原來那塊地!當開發商再買一塊地,所有利潤就又全套進去了。
調控很少觸及宏觀政策
早就有人說,中國的房地產調控鑽進了越調越漲的死胡同,調控治表卻不治病。為房價降溫,往往是先敷塊冷毛巾,又擦酒精,再不行就打退燒針,調控很少觸及房地產市場根本的宏觀政策。
重病不能拖,治病還需良藥,中國房地產市場需要摒棄十年來一路沿襲的舊思路。近年來房價快速上漲與貨幣政策的過於寬鬆有著緊密的聯繫,與限貸、限購等行政措施的寬嚴卻關係不大。貨幣超發勢必帶來貶值,人們通過買房來保值增值,實際是一場財富的保衛戰。另外,調控之所以無法讓房價回歸到合理水平,根本還在於整體改革未能跟上調控的步伐,地方政府靠賣土地來換取政績的體制始終未見改變,房地產調控需要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