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涂若奔)自國務院宣布支持前海發展後,「前海概念」成為各界熱炒的話題。但光大控股(0165)首席執行官陳爽昨日潑下冷水,稱至今不清楚前海在功能上如何定位,其發展前景「令人懷疑」。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金中夏昨在同一場合也表示,前海政策屬過渡性安排,相信未來的作用將會日漸弱化。
定位不清發展前景成疑
陳爽昨日出席「兩岸及香港《經濟日報》財經高峰論壇」時坦言,「對前海,我看的不是特別清楚」,至今不知道「到底想讓前海幹什麼?」他稱,中國早在三十多年前的改革開放時期,已經推出了經濟特區,「(現在)再搞一個特區,它的發展前景我覺得令人懷疑」。擔憂前海的作用局限於「設立這麼一個平台,把資金弄進去,弄了一堆房地產,然後就完了」。
陳爽又指出,雖然中央給予了前海特殊政策,但「前海畢竟是中國的前海」,在內地現有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前海能否有若干突破,也令人質疑。他提出三大疑問,分別是前海「能否建成離岸市場?能否成為避稅天堂?公司註冊能否跳出原有的法律框架?」稱截至目前「這些都看得不是太清楚」。但他之後又稱,前海政策有利於人民幣資金回流內地,企業可在前海申請貸款,「不管是熱錢進去、投資進去還是套利進去,都不是壞事」,因為人民幣資金需要出路。
金中夏:政策料過渡性
金中夏也在同一場合表示,前海政策體現的是「一個地區的特殊安排」,強調是「局部性和過渡性的」。隨著內地未來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匯率和利率逐漸市場化,前海的作用會越來越少,作為特區的意義也會逐漸消失。他亦以多年前的經濟特區為例,稱中央給予特區許多特殊政策,令其變得更加開放,但其目的不是讓特區「越來越特」,而是讓其他地區逐漸與之享有同樣條件,因此「這不是前海的悲哀,它先走一步是有意義的」。
港離岸中心優勢難代替
談及本港時,金中夏表示,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優勢很難被取代,主要由於香港與內地關係密切,兩地互相投資的金額遠較其他地方高。對於內地來說,香港是通向世界的橋樑,且香港在金融行業發展多年,已培訓相當數目的人才,專業及國際化程度均較其他地方高,法制成熟及與國際接軌的程度亦較高,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香港與內地的溝通及合作將會越來越默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