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記者:您如何看待北京國際電影節今年首設競賽單元?
米哈爾科夫:我認為今年參賽作品的水平比較高,我也對這個單元的未來充滿希望。個人的一點意見:一個電影節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參加影片的整體質量和導演的藝術高度,選片如果能更具廣泛性,也能提高獎項的含金量。同時,如果設置的獎項數量少一些,含金量會更高,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卡梅隆•貝利:
記者:能否結合多倫多電影節的經驗談談對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建議?
貝利: 多倫多電影節已有38年的歷史,而北京電影節今年才第3年。但中國有自身的獨特優勢:首先你們有優秀的電影人和優秀的作品;其次你們有全球最多的人口,電影觀眾數量不斷上升。最重要是中國觀眾對來自全球各地不同的電影都有濃厚興趣。這能幫助電影節持續發展下去。
姜帝圭:
記者:電影節如何才能做出特色?請談談釜山電影節這方面的經驗?
姜帝圭:和其它電影節一樣,釜山電影節也有觀眾放映和競賽單元,但我們的特點是有一個完備的劇目項目孵化系統,有很多基金類的支持項目,因此好的創意能夠得到製作成電影的機會,這是我們最大的特點。
張一白:
記者:您怎樣看待天壇獎? 7位評委用4種語言,你們之間是如何協作的?
張一白:因為我是以導演身份來當評委的,所以我覺得評選標準還應從專業角度出發。我希望首屆天壇獎的結果能夠奠定獎項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基礎。完美地把藝術性和商業性結合起來,這是全世界導演的夢想。
艾薇爾•本傑明:
記者:對中國電影更好地走向西方觀眾和市場,您有何建議?
本傑明:在海外市場,中國電影面臨在大但實際也是最簡單的挑戰是語言。把中國電影帶到西方,有兩種解決方式:一是讓中國演員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二是拍一套中文的,再拍一套英文的。
傑夫•布朗:
記者:目前國際上的電影節還是以歐洲電影為主,北京國際電影節如何能夠迎頭趕上?
布朗:對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發展要更理性,那些大電影節都是通過多年努力才做起來的。所以,北京國際電影節需持續努力提升品牌。就天壇獎評獎體系,也需做到選片更加透明化,一個電影節的關鍵還在於電影的質量。
顧長衛:
記者:目前中國有很多業內評價不錯的電影票房不佳,而票房優異的電影常常又不被專業認可,對此您怎樣評價?
顧長衛:電影是多樣化的,觀眾也是多樣化的,每一部電影都有它的觀眾緣。一個好的電影環境應該允許觀眾有不同的興趣,這樣,不同的電影才有機會找到自己的觀眾。 ■記者:李茜婷、戚馨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