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右)代表中方向法國PPR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皮諾先生(左)表示感謝。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國寶工程公益基金(原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總幹事牛憲鋒向本報表示,是次捐贈讓鼠首和兔首以可以想像到的最圓滿的方式回歸,可謂守得雲開見月明。雖說是一個特例,但也希望這一善舉可以成為一個廣泛參照的積極主動的模式。目前,政府主導、民間先行、多渠道實現流失文物回歸的模式已經建立,並且成效顯著,但涉及到相關的法律、文物回歸後的流通和收藏、能否回歸原址復原,都有很多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需要解決。
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國寶工程公益基金一直堅決反對拍賣歷史上流失的不可移動文物,主張其文化原屬性和原址保護權。牛憲鋒表示,不管是通過政府層面還是民間渠道,流失文物回到國內都是好事,這意味著價值的回歸:發揮文物自身的歷史文化價值和重視文化遺產保護所創造的社會價值。
加大調查力度摸清家底
牛憲鋒稱,海外文物的回歸有捐贈、購買、追索等不同的方式,重要的是要確定相關流失文物的性質,依據國際公約的原則達成共識並建立友好合作的回歸機制,簡單粗暴地提出歸還要求解決不了問題。
牛憲鋒建議,應進一步加大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調查工作力度,摸清家底,要對流失文物的原址、傳承、現狀等信息都有一個全面、清楚的掌握。目前收藏在很多國外博物館的流失文物,尤其是不可移動文物,其文物本身和原址在歷史上都曾遭到破壞,現在人們在原址和國外博物館裡看到的都是殘缺不全的。實際上,這些文物回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通過國際合作研究和數字化復原將發掘更多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讓人們知道其原貌是怎樣的、價值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