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瓶裝水專題系列三之二•方便難知:膠樽生死皆遺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4-2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在日本東京都港區資源垃圾處理中心,工作人員去除塑膠瓶瓶蓋、包裝紙,然後運進機器,壓縮捆紮。 資料圖片

——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全球瓶裝水消耗量節節上升,其中一個原因是方便,隨買隨飲,既毋須煮沸,又免除準備器皿及清洗。方便是繼潔淨衛生之後,瓶裝水供應商的宣傳重點。上一期我們討論了瓶裝水似乎不比自來水潔淨衛生,今期則討論究竟瓶裝水是否真的帶來方便?而我們飲用後的水瓶將何去何從?對我們的生活又有甚麼影響?  ■簡明宇

作者簡介:簡明宇 香港教育學院大中華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英國皇家公共衛生學會院士、英國皇家醫學會海外院士、尼古丁及煙草研究會會員及「點亮教育」創辦人,其著作《獨立專題探究手冊》獲香港教育學院頒發「知識轉移優異獎」。

個人短暫方便 社會長期不便

 不少人選擇飲用瓶裝水就是貪其方便。在香港,大街小巷均有出售瓶裝水,即使在偏遠地區,只要找到士多或自動販賣機,必有瓶裝水販賣。「隨買隨飲、用完即棄、快捷方便」,這基本上概括了瓶裝水最大的特色。瓶裝水為飲用者帶來短暫的方便,但這種短暫的方便又是否對社會帶來長遠的方便?

 所謂「用完即棄」是真的棄掉嗎?大部分瓶裝水使用PET塑膠瓶,小部分價格較貴的瓶裝水使用玻璃瓶。在香港,無論是塑膠瓶,抑或玻璃瓶,回收的情況都不算理想,估計只有3%的塑膠瓶會被回收,大部分都會進入堆填區。塑膠瓶不能生物降解,即使千年之後仍會存在,佔用土地。以2011年為例,便有100公噸PET成為固體廢物。(表一)塑膠瓶所謂用完即棄的方便,並不表示會自動消失,只是離開飲用者的視線而已,個人短暫的方便最終卻轉化為社會長期的不便。

表一:每日產生的塑膠瓶(PET)廢物

年份 家居(公噸) 工商(公噸)

1997    48     11

2007    59     25

2008    75     34

2009    58     29

2010    77     37

2011    74     26

■資料來源﹕環保署,《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1997-2011.

基礎級:回收能解環保難題?

 有回收商會表示近95%回收店都不收膠樽,因60個才值一元,很少人肯收集送交回收商。對回收商而言,量少不具規模,成本效益便低,缺乏誘因。有環保團體建議實行徵費或按樽促進回收,不過即使瓶裝水的塑膠瓶能夠100%回收又能否有效解決問題?首先,先要了解膠樽回收後的出路。其次,除了塑膠污染外,瓶裝水還有沒有帶來其他環境問題?

回收之後 何去何從?

 PET塑膠瓶回收後會被分類、清洗及打碎,再造成其他產品,例如地毯、玩具、假髮,以至其他塑膠製品,但就很少再成為裝載瓶裝水的瓶子。有資料引述瓶裝水業者意見,認為背後的原因在於循環再造的瓶子有「怪味」,而且擔心原料不足,最重要者是成本會因此增加。亦即是說回收裝載瓶裝水的塑膠瓶,並不會減少製造裝載瓶裝水的塑膠瓶數量。

 回收及循環再造的過程本身亦造成環境污染,包括運輸、清洗、生產等等。而由於香港缺乏將塑膠分類的教育,一般市民將所有塑膠類物品放入回收箱。然而,不是所有塑膠可以循環再造的。其中,聚氯乙烯(3號),具毒性,不宜回收循環再造。回收商因此必須在回收塑膠製品後,再進行仔細分類,排除不可循環再造的塑膠物料,令回收循環增加了成本。

 其次,不少廢膠收集後不會在當地循環再造,而是出口他處,主要就是亞洲地區,尤其是中國。這種越洋運輸又意味增加了碳排放。據環保署資料,香港2011年有843,000公噸廢膠回收,但只有不足4,000公噸在港循環再造。換言之,即使全部回收亦不是有效解決問題。當然,回收是好事,但不用才是最好。

進階級:中國製造 周遊列國終「返鄉」

 不少裝載瓶裝水的塑膠瓶在中國製造,之後遠渡重洋至瓶裝水生產地,水裝瓶後再運往世界各地。瓶裝水消費後塑膠瓶被棄置,部分會被回收,被篩選後在當地循環再造,再出口至其他國家,其中的一位大買家是中國。換言之,一個中國製造的塑膠瓶,可能在周遊列國之後再返回「家鄉」。單單是它的運輸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已值得關注。

生產過程暗埋隱患

 針對瓶裝水所產生的問題,焦點往往落在飲用瓶裝水之後所產生的禍害(例如塑膠瓶棄置),其實瓶裝水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已經產生,但往往不為人所注意。首先,塑膠瓶生產本身便消耗大量能源,包括運輸原材料(石油)、生產過程及運輸製成品方面均需消耗能源。有資料便指出美國一年所用的PET塑膠瓶需要消耗1,700萬桶石油,相當於130萬輛汽車行走一年。此外,生產過程中亦必然產生其他污染,例如釋出鎳、乙基苯、環氧乙烷及苯。

 無論是礦泉水、抑或蒸餾水及礦物質水,均需要抽取原水,加工、裝瓶,再經重重運輸至消費者手上。當中每個工序均消耗能源,而各個牌子及不同種類的水差異很大。以產地為例,產地與銷售地的距離愈遠,運輸所消耗的能源便愈多。有調查指出2007年全球瓶裝水的生產所消耗的能源相當於160,000,000桶石油。簡單地說,飲用一瓶瓶裝水,便最少消耗相當於四分一瓶的石油,是自來水的1,000倍。

摘星級:全球化致問題惡化

 全球化令瓶裝水所帶來的問題更為嚴重,這可以從兩方面說明。

人貨流通 消耗量劇增

  其一,人貨流通加劇瓶裝水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全球化令貨品廣泛流通,其好處很多,例如互通有無、降低生產成本等。但就瓶裝水而言,全球化所帶來的壞處可能比好處多。試想想如果沒有全球化,入口瓶裝水必然量少價貴,一般人都只能就近取水飲用。瓶裝水貿易大減,上述瓶裝水衍生的問題(包括運輸、塑膠瓶、耗能、耗水等)亦必然大減。

 以香港為例,根據國際瓶裝水協會的資料,2011年的瓶裝水人均消耗量是104公升,即需要316個330毫升塑膠瓶裝載,而有關數字在2006年只是77公升及234個塑膠瓶,耗水量上升35%,而塑膠瓶增加了41%。香港沒有生產天然礦泉水,全靠入口,而部分蒸餾水及礦物質水亦是入口產品。全球化讓更多外地生產的瓶裝水進入本港市場,產品多元化有助擴大市場及增加銷量。而越是消耗入口瓶裝水,其運輸的環境成本亦越大。再者,全球化亦令人流增加,而遊客往往是瓶裝水的常客。香港旅遊發展局的資料顯示,2006年訪港旅客數目是2,525萬人次,2011年已上升至4,192萬人次。簡單來說,全球化促進人及貨物流通,令瓶裝水消耗量增加,加劇了瓶裝水所帶來的環境問題。

富國遍尋好水 窮國有水難飲

 其二,全球化擴大了瓶裝水市場所造成窮國有水難飲問題,尤其是天然礦泉水。各大瓶裝水公司四出尋找優質水源,發展中國家往往就是這些跨國大企業的對象。中國諺語有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過在全球化下卻未必成立。國際知名的瓶裝礦泉水「斐濟」是經常被反瓶裝水人士引用的例子。「斐濟」水產自斐濟熱帶雨林,標榜水質天然清純,以每小時50,000瓶的速度生產,價格高昂,一瓶500毫升在港超市售價為15元。不過,斐濟城市地區卻是長期缺水,原因是城市地區水源不足,而且基建落後。2007年由於暴雨成災,洪水令半數當地人沒有足夠的潔淨食水,隨即爆發傷寒、登革熱等等傳染病。拜全球化之賜,「斐濟」水得以大量出口至原本已有潔淨自來水的地區(絕大部分是已發展國家),但斐濟人自己卻沒有足夠的水飲用。

小知識:輕量瓶有助環保?

 近年有瓶裝水生產商以「輕量塑膠瓶」代替傳統的塑膠瓶,其賣點有三。第一,較傳統型少用34%塑膠。第二,瓶身僅11.8克,較傳統型少6.2克,減少了運輸所消耗的能源。第三,瓶身易扭曲不易反彈,節省回收的空間。

 有指因為消費本身已經在消耗地球資源,「輕量塑膠瓶」只能減少消費者「罪疚感」。且「輕量塑膠瓶」無法增加回收率,亦無從減少佔用堆填區的空間。在生產商打著「環保」旗幟,讓消費者誤認為「輕量塑膠瓶」有助環保,因而更放心購買和飲用更多瓶裝水。

想一想:

1.你認為瓶裝水是如何造成環境問題?參考資料,解釋你的答案。

2.有人認為,「全球化必然會加劇瓶裝水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你有多大程度同意這一說法?

3. 承上題,你認為全球化能改善當地人的飲用水的問題嗎?試舉例說明。

4. 你認為加強宣傳回收塑膠瓶是否減少塑膠瓶過分使用的最有效方法?試加以討論。

5. 有人倡議自帶水瓶,不喝瓶裝水,這種做法是否可以解決瓶裝水帶來的環境問題?參考資料並就你所知,論證你的看法。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延伸閱讀:

1.《一瓶瓶裝水的誕生》,網易網,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3I56/drinkwater.html.

2.《一瓶水的意識形態》,《三聯生活周刊》,2007年7月4日,http://www.lifeweek.com.cn/2007/0704/18983.shtml

3.《從塑料瓶底數字看毒性 揭秘毒性代號》,大洋網,2011年5月16日,http://life.dayoo.com/health/201105/16/60558_16720415.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 慧

資料速遞站:請即登入http://kansir.net/「Kan Sir通識教室」瀏覽更多參考資料及學習教材。

預告:「瓶裝水專題系列三之三」將於下周一(5月6日)刊登,敬希垂注。

逢星期一見報

相關新聞
直資校盈餘800萬 照申加價逾一成 (圖)
部分擬加價直資中學 (圖)
股海翁投書海 研港證券史助內地 (圖)
校園放大鏡:聖士提反「憶」校園 追溯創校史 (圖)
評估讀障學童 近半怨等足1年 (圖)
醫護緣:「吊鹽水」基本功 插針管不簡單
瓶裝水專題系列三之二•方便難知:膠樽生死皆遺禍 (圖)
概念圖:瓶裝水瓶 (圖)
一周時事聚焦:今日香港:川震捐款受阻 (圖)
一周時事聚焦: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拉布教壞細路 (圖)
一周時事聚焦:現代中國:嚴管旅業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公共衛生:H7隱患 (圖)
一周時事聚焦:全球化:華富豪搶英街舖 (圖)
一周時事聚焦:能源科技與環境:護豚環評 (圖)
通識把脈•通識教育科與價值教育系列三之一:社會、個人價值與通識教育科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