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通識教育科實施價值教育需要面對許多困難:首先,社會日趨模糊的價值標準,如電視、報紙、雜誌等媒體所報道的事件與評論,背後經常隱含與道德價值背離的思想,如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投機和不勞而獲等。其次,部分遭扭曲的學校文化與校園氣氛,如學校組別差異和學生成績掛帥等做法,常令學生不能體會甚麼才是真正的尊重,因為實際環境未能提供良好示範。這些使得道德價值的教導成為「八股」或「虛偽」。
只說教不實踐 徒勞無功
另外,師資問題更重要。價值教育的最理想情況是融入所有科目中,因為每一門科目的教學都應涵蓋認知、情意與技能這3個目標;但實際上,學科教學中情意領域的學習目標常被忽略,尤其在非人文學科。因此,教師的身教在價值教育中也顯得非常重要。如果教師教導學生價值,自己卻不能實踐的話,這樣的價值往往成為一堆堆抽象名詞。故此,教師也須具備宗教、人生哲學、倫理學與輔導學等方面的學理基礎與訓練,否則價值教育很易淪為說教,無法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辨,使價值內化於學生個人心中,成為行為的指引與力量。目前,此等訓練在師資培育的養成過程中並未受到重視,因而大多數教師在進行價值教學時或許常會感到茫然困惑且力不從心。要在通識教育科中實踐價值教育,終須回到這幾個原始的問題上:我們應選擇哪些類型的教師來教授通識教育科?這些教師應具備哪些學理基礎或訓練才能兼備價值教育的思維呢?
受到後現代思潮的衝擊,價值多元化使得傳統價值不斷受到批判與挑戰。後現代思想挑戰不合理的傳統,這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確實有其貢獻;然而,反對與挑戰權威是後現代社會的特點之一,尤其是反對與挑戰集中獨行獨斷式的權威,而學校、教師卻很易被學生視為這樣的權威。後現代主義認為,世界是充滿各式各樣資訊、資料和事實的物質世界,並無所謂的真理與善惡,凡對自己有用的就是真理,個人與自我的重要性被極度地放大;同時,反對有絕對真理的存在,因為對你而言是對的事,對我而言則不一定是對的。「對」與「錯」則端視其所處的情境與社會。這些「衝擊」和「特點」,會否使通識教育科在實踐價值教育的過程中,遇到更多阻力?「價值」處於如此「複雜」的環境中,會否使「價值」的「真意」更模糊化?這些正是通識教育科持份者需要深思的:高中通識教育科要實踐的價值教育,這「價值教育」是一個怎樣的價值教育?這「價值」的真意是甚麼?應具備怎樣的「處境」,才能有利或有助通識教育科實踐價值教育?(待續) ■莊達成 通識教育科專業發展學會會長、匯知中學通識教育科科主任
預告:「通識教育科與價值教育系列三之三」將於13/5(星期一)刊登。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