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朱令案懸疑近廿載 官媒籲重啟調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05-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花樣年華的朱令。網上圖片

——《人民日報》促披露案情:公開是一劑解毒良藥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玨 北京報道)北京警方前日透過其官方微博首次回應備受海內外關注的「朱令案」(受害人原名朱令令,傳媒習慣稱其為朱令),稱礙於證據滅失,無法偵破案件。有關回應不但並未為當事人和公眾對這宗浮沉近二十年的「民間懸案」釋疑,更引發新一輪洶湧的輿論。昨日,多家媒體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媒都刊文關注此案,呼籲當局更加充分地公開案情信息並尋求新突破點重啟調查。而朱令家人也委託律師正式向北京市公安局寄送了《信息公開申請書》。輿論希望此案得到繼續清查的同時,也能進一步促進中國司法的法制化和透明化。

 由復旦投毒案而勾起的另一樁十九年未破的疑案—清華「朱令鉈中毒案」,成為最近一個多月來的輿論焦點。在互聯網時代,當年的諸多細節陳案泛起,嫌疑人「官二代」標籤、神秘「回帖指南」、有關方面對案件處理的一些不合理之處等也再被深挖質疑,形成聲勢浩大聲援朱令的輿論場,而且這種聲援和抗議開始超越國界:超過10萬人在白宮官網請願要求驅逐正在美國的朱令案嫌疑人孫某,使得這一事件迅速被提升到國際影響的層級。

京警600字聲明未釋疑慮

 在輿論持續發酵近一個月後,5月8日北京市公安局以長微博形式對「朱令案」作出回應,文中稱,專案組始終堅持依法公正辦案,未受到任何干擾,但礙於證據滅失等客觀因素,最終無法偵破。這是權威部門首次公開回應此案,然而不足600字的聲明,並未平息洶湧的民意和當事人的諸多疑慮。

 昨日,多家媒體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官媒都刊文關注此案,呼籲當局更加充分地公開案情信息並利用不斷進步的偵查手段重啟調查。人民日報刊發題為《朱令案,公開是一劑解毒良藥》的評論,認為在朱令案中,因為缺乏權威信息,圍繞著撲朔迷離的案情,真假難辨的種種內幕,各種罪行的嚴厲質控,「輿論審判」的偏激情緒,「權大於法」的揣測推斷,讓社會付出了高昂成本,也透支了人們對司法的信心。文章提出,唯有以公開保證公正,以透明確保清明,法律的權威才能樹立,政府的公信才能增強。

學者建議以新科技再查

 而新華社則援引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刑訴法教授陳衛東的話指出,朱令案當時的刑事技術手段沒有現在先進,而且所謂的犯罪嫌疑人孫某也拒不承認,所以只能遵從「疑罪從無」,但他建議北京警方在科技手段已經進步的情況下,力所能及地對朱令案再次進行偵查,看有沒有新的突破點。

相關新聞
美警告安倍:錯誤史觀亂東亞 (圖)
華不接受日就質疑沖繩主權「抗議」 (圖)
中方譴責菲艦射殺台漁民促徹查 (圖)
日參院環境委員長 因延長訪華遭解職 (圖)
學者:日已擺出「打群架」陣勢
海監船連續8天在釣島執法 (圖)
中國海軍常規潛艇赴遠洋訓練 (圖)
朱令案懸疑近廿載 官媒籲重啟調查 (圖)
朱令案事件簿
朱家質疑警方不保護現場 (圖)
代表律師:「無法破案」說值得斟酌 (圖)
專家解讀:《信息公開法》亟待出台
逾九成網友支持重查:唯有真相讓人心安
話你知:什麼是鉈中毒?
通脹緩經濟疲 內地減息呼聲高 (圖)
4月CPI分項指標(%) (圖)
特稿:兩難困局 周小川有何奇招?
PPI年內轉正可能性微 (圖)
貨幣政策減弱 放活微觀成關鍵
商務部回應「虛假貿易」質疑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