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二獲邀出席「香港粵樂曲藝總會」成立活動。該晚,聽司儀解說,主禮嘉賓民政局副局長許曉暉正從機場趕來會場,估計是航班誤點之故。我在現場逗留約一小時,待廣播界鼻祖李我和瀟湘伉儷抵達,寒暄幾句便離去,所以沒有目睹之後的盛況。
「香港粵樂曲藝總會」的成立使我想起已故爐峰樂社主事人盧軾師傅的囑咐。盧師傅和我有一段日子同是香港藝術發展局戲曲組顧問,可能見我在會議上不時發表謬論,又是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他在一次茶敘中對我說:「葉先生,現時粵劇已經得到社會人士關注,政府投放很多的資源,但粵曲就少人理會,如果你有時間,也要關心一下。」我當時真是受寵若驚,因為盧師傅竟然認為我有能力分辨「戲班曲」和「歌壇曲」的異同。其實,我和新一輩粵曲愛好者一樣,經常接觸的都是「戲班曲」,聽「歌壇曲」的機會不多;只是在初入第五台時,有緣接觸盧家熾、王粵生、靳夢萍等粵樂名宿,同時又曾經隨丁一老師習曲,所以對「粵歌絃韻」算有丁點兒認識;反而,我對香港的粵曲市場的情況,了解比較清楚。
本地的粵劇和曲藝的發展是走向兩個相反方面。粵劇的台前幕後人才和聽眾是緩慢地縮小,但仍然維持「專業主導」的格局;但粵曲則相反,業餘參與者不斷增長,主導了市場,職業唱家鮮能以「賣唱」維持生計,大都轉為作育英才,授曲為生。所以,粵曲市場的消費力非常驚人,有水準的樂師炙手可熱,但難有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唱家輩出。
既然大家拿錢出來消費,自然各有各的話事權,同時又缺乏一個有能力號召天下的領袖或團結同道中人的組織,想改善一盤散沙、各自稱雄的局面,自然是吃力不討好。成立活動當晚出席者人頭湧湧,可見「香港粵樂曲藝總會」主事人脈廣闊,甚有江湖地位,應可發揮團結力量,為發揮粵曲藝術盡一分力。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