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邱建文回到甲板後受到「澆水禮」歡迎。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在南海執行首個試驗性科學應用航次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昨日搭載香港浸會大學副教授邱建文成功下潛和返回。經過4.5小時的水下作業,邱建文與潛航員付文韜、「蛟龍」號主任設計師葉聰,聯手超額完成在冷泉區取樣和高清視頻記 錄的預定任務,採獲一隻蜘蛛蟹和一株冷珊瑚等樣本。此外,「蛟龍」號首次實現連續三天下潛,這標誌中國載人潛水器性能穩定,初具連續下潛作業能力。
昨日是「蛟龍」號第55次下潛,是首次以科學應用為主的下潛,也是首次搭載香港科學家下潛。作為參與「蛟龍」號的首位香港科學家,邱建文十分珍視此次機會。他說:「此前我們的研究樣本都來自香港附近海域,是潛水員下去取的,從來沒有機會獲得深海的生物樣本,這次下潛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
19日9時27分左右,搭載邱建文、付文韜、葉聰的「蛟龍」號被放至水中,大約15分鐘後,「蛟龍」號注水完畢開始下潛。此次下潛的區域與17日和18日的下潛區域相同,都是南海東北部的冷泉區。水下作業約4.5小時後,15時42分「蛟龍」號拋棄壓載鐵開始上浮。17時左右被回收至母船甲板,邱建文等三名下潛人員出艙。
「澆水禮」歡迎歸來
勝利歸來的邱建文,得到「澆水禮」的歡迎。回到甲板後,他就被其他幾名科學家猛澆了5桶水表示慶祝。同濟大學教授周懷陽說,西方國家有這個傳統,就是第一次乘潛水器下潛上來後,會被澆水表示祝賀。
「下潛感覺非常好,下去以後發現海底真的非常奇妙,潛水器定位功能很強,潛航員付文韜的機械手操作也很好,抓到了很多海底樣品。」渾身濕透的邱建文說。
新華社記者在「蛟龍」號前端的採樣籃內看到最顯眼的樣品就是一隻蜘蛛蟹。這隻紅色的蜘蛛蟹顏色與人們常見的煮熟長腳蟹類似,不過它的幾個爪非常長,現場粗略測量超過40厘米。此外,採樣籃內還有褐色和白色的雙殼類生物、一株紅色的冷珊瑚和碳酸鹽樣品等。
連潛三天證性能穩定
昨日的下潛,是「蛟龍」號連續三日下潛,這意味著中國載人潛水器性能穩定,初步具備連續下潛作業能力。6月17日,「蛟龍」號搭載3名潛航員,首次造訪南海冷泉區;6月18日,「蛟龍」號搭載首位「乘客」下潛,這位「乘客」是同濟大學教授周懷陽;6月19日,「蛟龍」號搭載邱建文,超額完成首次以科學應用為主的下潛。
據介紹,「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於6月10日起航,共分為3個航段,預計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開展定位系統試驗,同時兼顧科學研究,包括對海底生態系統、生物和地形等進行調查。
|